首页 > 时政要闻 > 正文

化山为宝,变绿为金——生态文化助力山区脱贫

2020-10-13 17:48:39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进行为期四天的考察,在秦岭发表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重要论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生态文化是助力山区脱贫的可持续有效路径,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及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论述的重要抓手和创新可行性方式。

生态文化应当成为山区脱贫发展的金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文明建设要更多依靠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精准地将“生态文化”作为山区脱贫发展的金钥匙,把生态保护作为脱贫攻坚的前提和基础,走出一条“变山为宝,化绿为金”的新路。在我国的贫困地区中,因为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山区是大部分,要充分将脱贫发展与山区独有的生态优势密切结合,打造可持续性强、产业污染小、发展质量高的生态文化发展项目。同时,积极确立生态文化扶智与生态文化扶志两个支点。一方面,通过“政、学、商”三方共同制定生态资源发展策略,建立生态文化数据库、试验区及中外合作研究交流机制,培育当地生态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强化在生态文化建设和宣传的重点培育,使得山区人民对自身的生态文化优势有新的认识,能够自觉形成生态文化自信,确立发展不是逃离“穷山恶水”,而是为绿水青山自豪,从而甘于奉献与发展山区生态文化项目,投身生态文化建设事业。

发展小而精、精而美的综合生态旅居模式。综合生态旅居模式以原生态自然环境为基础,以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核心,聚合健康疗养、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休闲运动、健康产品等业态,将原有山区村落打造为“文化+产业+旅游+医养+生活”五位一体模式。在山区着重发展保留村落传统风貌、操作性强、节约成本的生态文旅民宿,以农村危旧房、空心村改造为重点,配套建设“生态文化保护区”、“露天森林博物馆”、“星空保护区”等生态文旅亮点,进一步整合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农民住房解困及空心村利用等实际问题。同时,在生态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注重“医养一体化”发展,使优势健康医疗资源与生态资源充分融合并形成核心吸引力,辐射周边300—500公里范围内的医养需求。

发展环事件、绿会展的生态配套模式。生态配套模式着重利用区域重大公共事件、生态会展机遇及景区资源为优势,借势而有针对性地发展特定服务业态。针对区域重大公共事件,可将事件沿途作为服务产业廊道,发展符合区域生态文化经济特征的休闲配套服务,借助事件核心吸引力反哺沿途生态休闲经济发展,优化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以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为例,其间高铁、高速交通线在张家口山区形成冬奥走廊,为张家口沿途贫困地区创造重要发展契机。同时,针对山区周边拥有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景区等资源,可借助景区优势,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开展特色乡村建设,发展与景区相匹配的差异化产业形态,以景区为核心资源为之提供补充服务,将乡村文化元素有针对性地配套转变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对于交通相对便利、生态资源极其丰富的优势地区,应当紧抓生态会展产业的发展机遇,强化“生态”优势主题的会展特色,以博鳌、索契、达沃斯为模板,发展细分生态会展市场,配套发展文旅等第三产业,强化“生态会展+旅游”绑定的产业模式与名人政要的品牌效应,形成山区绿色生态会展发展新路径。

发展新农业、强品牌的生态农产品种植区模式。生态农产品种植区模式,主要适用于暂时还不能解决交通保障亦无其它优势资源的僻远区域,强调按照市场要求种植相关作物,重点种植有机健康作物,实行科学管理,统一规划,充分发挥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优势,助力突出原产地化、品牌化、规模化培植蔬菜、花卉和特种畜、禽、鱼以及城市有机农业等新农业形态,提高无公害农业品附加值。同时,建立行为准则、奖励机制以及参与股份形式激发农户种植积极性;建立稳定的农户合作关系,导入电商营销、企业承包等形式,保证生态链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建立拓宽农户经济来源的成熟型生态有机农产品种植区,形成偏远山区脱贫的主流模式。(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编辑:杨希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