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有心脏吗?每年春天,一些地区发生草大量死亡,究竟有没有破解的‘密码’?”“如果揭开多年生牧草的衰老之谜,是否会对延缓人类衰老有所帮助?”“将草原比喻为‘韭菜’,合理利用草原就如同‘割韭菜’,这样的说法是否妥当?”“如何用一个词让人们理解并记忆‘草畜平衡’?”
日前,当提出一连串问题之后,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记者一一解答,更像是为记者做了一次草原科普。
王堃说:“植物根与茎的连接处为‘根颈’,由种子胚根发育而来,是物质能量的运输枢纽,且具有繁殖、合成和转换功能,相当于植物心脏。保护好草的‘根颈’,就可以找到减少草死亡的关键。多年生牧草,年年开花结实而不死,就像人类的母亲繁衍子嗣一样伟大。根据我所带领的团队的研究,牧草会衰老,是因为它们合成蛋白质的基因在减少。氮代谢基因会影响多年生牧草的寿命。这本是非常复杂的生命现象,但如果我们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转换,人们也会理解自身的衰老原因。草原是家畜与草地植被协同进化的产物,‘割韭菜’原理的确适用。家畜唾液可以刺激牧草断口处生长,让牧草获得高产,且有效防止不放牧导致的草原灌丛化。20世纪,美国牧场主泰勒在管理牧场时发现一个道理:草原应该‘吃一半留一半’,从而达到草畜平衡。至今,美国在制定相关草原管理政策时,依然遵循‘泰勒放牧法’。‘吃半留半’,这种既非常形象又让大家都一下就能听懂的总结,其实就是很好的科普宣传。”
让社会公众了解草原,科普是重要且必须的途径。草原工作者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就要用更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道理给大家讲明白,这是王堃从事草原科普工作以来最大的感悟和收获。
我国草原面积60亿亩,占陆地总面积的42%,是第一大陆地生态系统,也是世界第一草原大国。草原是天然绿色屏障,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也是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王堃对记者说,研究草原和牧草的学科就是草学学科,与农学、林学共同组成大农业的一个分支学科。保护利用草原资源、推进草学学科发展,离不开草原科普工作。
目前,草原科普工作存在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呈现片段化,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尚未有专门的草学科普宣传队伍,散兵游勇,各自为战。对草原的科普宣传尚未引起全社会重视。王堃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两山论”,为草原科普发展带来了极大机遇。如今。草原科普工作亟待加强,需要一大批有情怀和有志于投身国家生态建设的有识之士行动起来。同时,还应当通过设立“草原保护日”等国家层面的布局,唤起公众更加强烈的草原保护建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