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要闻 > 正文

中央财政五年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两千余个(回眸林草“十三五”)

2020-12-09 18:13:40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分享到:

12月初,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观赏芦花的游人络绎不绝。在园内秋雪庵附近,芦竹、芦苇随风摇摆,宛若飘雪。江西鄱阳湖,60万-70万只白鹤、鸿雁、东方白鹳等候鸟来此越冬,翻飞的鸟群和各地的观鸟者让寂静的冬天多了许多生气。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生态系统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我国多年来持续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初步建立起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为主体的全国湿地保护体系。

“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2016年11月30日,国办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继出台省级实施方案。湿地保护法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2020年度立法计划,28个省份开展了省级湿地立法。“十三五”期间,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7亿元,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退耕还湿、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项目2000多个。

湿地监督管理不断加强。2017年,我国修订了《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明确了国家湿地公园的负面清单。2019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湿地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湿地监督管理范围。持续加大红树林保护修复力度。2019年,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开展红树林资源现状和适宜恢复地专项调查,摸清了全国红树林底数,并在2020年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2018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有效推进滨海湿地资源保护。长江、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湿地保护工作持续发力。

“十三五”时期,我国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当前,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恢复退化湿地的重要抓手。四川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分期推进邛海湿地恢复工程建设,逐步恢复邛海周边被占湿地,使邛海水域面积恢复至上世纪鼎盛时期的34平方公里。云南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投入资金300亿元进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使得水质常年保持在Ⅰ类。2015-2019年,苏州市15个湿地公园内鸟的种类、种群数量分别增加46.2%、94.9%……国家湿地公园为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近年来,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如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紫水鸡、红头潜鸭、钳嘴鹳、卷羽鹈鹕等,频现国家湿地公园。

国家湿地公园在改善人居环境、助力百姓增收方面作用凸显。目前,全国湿地公园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36.64亿元,直接带动就业4.7万人。2019年,全国国家湿地公园接待游客量达3.85亿人次,89.33%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湿地公园同时成为自然教育的主阵地,全国国家湿地公园已累计开展1.76亿人次的科普宣教工作。

“十三五”期间,我国深度参与《湿地公约》履约工作。我国提交的“小微湿地保护”决议草案在2018年召开的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成为公约决议。指定国际重要湿地15处,提名的6个城市获得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功申办2021年将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同时,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国外湿地保护先进理念和技术模式,向国际社会宣介中国湿地保护的做法和经验,开展湿地援外培训,为全球湿地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编辑:杨希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