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洱海边的“绿色长廊” “湖进人退”路更宽

2020-09-16 10:38:01   来源:新华网   

“洱海清,大理兴”。洱海作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的母亲湖,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大理旅游核心竞争力和魅力所在。近年来,大理市启动实施了洱海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在努力把生态廊道打造成为大理最靓丽名片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绿色“遗产”。

在大理市下关镇阳南溪至大理镇才村码头之间,一道主线总长为129公里的洱海生态廊道正在“孕育”,道路依山傍水,满眼葱郁。

“洱海生态廊道也可以叫做‘生态监测廊道’,因为它的建设加强了我们对洱海的各项监测管理,形成洱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一道物理屏障。”洱海生态廊道指挥部工程部副部长熊英力介绍,依托保护洱海这条主线,大理市建立了洱海截污治污五大体系。而环湖生态缓冲体系即生态廊道的建设是整个洱海保护体系的最后一道污染物拦截防线,同时也是洱海最重要的一道生态安全屏障。

据介绍,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总长为156.08公里,主线长为129公里,湿地试验地将建设5个带有湿地修复科研功能的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研究试验地、洱海湖泊水生态系统综合研究试验地、洱海入湖河口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试验地、洱海土著水生动物繁育恢复试验场、洱海水生植物苗圃试验地。

整个生态廊道项目设计过程中,遵循“生态优先、生态安全、整体规划、系统治理”的设计原则,围绕“净化入湖污染、提升洱海水质、确保水源安全、改善洱海生态”的目标,遵从自然演替规律,采取“人退湖进”,划定环洱海圈层保护系统,构建环洱海生态安全格局。按照“生态廊道”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工程通过将绿线以内的居民等人为干扰源永久迁出,修复和完善已受损的湖滨缓冲带,恢复自然生态功能;通过入湖口及沟渠湿地建设去除污染物,兼具生态及景观功能,形成环洱海连续污染拦截带,构建生态屏障;同时通过建设生态监测廊道,发挥监测管理作用,打造环湖慢行绿道系统。

“以前是‘人进湖退’,现在是‘湖进人退’,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熊英力表示,遵循“既要保护也要开发”的原则,生态廊道涵盖了生态保护、旅游康养和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希望人们能够多来看看这里的发展和变化。

据悉,生态廊道建成后,能够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和改善洱海水质,构建健康湖泊生态系统,提高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编辑:杨希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