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 重解 重用”西畴精神】生态退化地区的绿色兴农之路

2020-11-25 16:32:43   来源:云南网   

“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的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现今猕猴桃果园连绵成片。即使在冬季,也是满目绿意,游人络绎不绝。

生态退化地区如何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基础上实现金山银山?

香坪山晨曦 李光聪 摄

11月9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新时代西畴精神报道组记者采访了县委书记蒋俊。“西畴县大部分地区是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解决这些地区的生态问题不是简单地停止发展,而是要结合区域自身生态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蒋俊介绍,近年来,西畴县下定非常之决心,继续弘扬面对困难不低头,自强不息、苦干实干的“西畴精神”,不断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绿色农业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20多年来,西畴人民累计改造田地24.4万亩,炸石造地10多万亩。十三五期间,建成高标准农田12535亩。人均增加耕地0.4亩以上。

三光猕猴桃基地 陈明凯 摄

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2416元提高到2019年的10565元。2019年,各项农业产业共带动8000余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

突出规划,强化项目聚合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然而在西畴,群众首先面对的是恶劣的生存环境:喀斯特地貌占75.4%,人均耕地面积仅0.78亩,是滇黔桂乃至全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大部分贫困村地处偏远地区,土壤瘠薄,耕地零散。

美好生活节节高 何兴态 摄

上个世纪90年代,西畴人民搬开石旮旯要土地,掀开石窝窝建小水窖,创造了感天动地的生存发展奇迹。

雨雾蒙蒙的中午,兴街镇三光村委会多依坪村的高仕仙仍然迎来了几桌吃生态鸡火锅的客人。他们家经营的农家乐位于西畴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景区的核心区域。

“曾经村民要到2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走在路上全给晃洒了,种一点玉米只能盼着天公作美才有收获。” 高仕仙一边忙碌着招呼客人,一边跟记者讲述当年的不易,她的公公江应发在上世纪90年代带领村民修建多依坪村通往兴街镇的路,“用炸药炸,用牛犁,人再接着挖”。

发展生物产业 熊平祥 摄

三光片区曾是西畴县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16年,西畴县通过招商引资,将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当地,政企投资近5亿元,建成以种植有机猕猴桃为主的5000余亩高原特色水果综合基地。通过土地流转,高仕仙家中获得了土地租金,以此为资金基础,建成村里第一家农家乐。

三光片区正在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级示范点。从石漠公园景区的观景平台远望,高仕仙家所在的多依坪村像一只白色的鸟儿,停歇在绿色起伏的波浪中。

一至以来,西畴人民在石头缝里求生存,生产生活面临着严峻的困境 吕德仁 摄

“进入新时代,面对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西畴县结合区域自身生态功能地位,突出规划,强化项目聚合力,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农业县,提出‘养好一只鸡’‘栽好一山药’‘种好一园菜’, 打造‘绿色食品牌’,发展观光农业,彻底告别了‘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的历史。”西畴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局长陆晋玄向记者介绍。

“养好一只鸡”——西畴县发展以乌骨鸡为重点的生态畜禽养殖,建设“1+9+N”养殖基地。即“1个企业示范养殖基地+9个合作示范社+N个社员养殖户”,建设存栏5万套种鸡的种鸡场和年孵化500万只脱温鸡苗的孵化场1座,培育乌骨鸡生产加工龙头企业3家,规模养殖场19个,养殖专业合作社32个,带动全县3万余户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000户)参与养殖。

“栽好一山药”——充分利用西畴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推行林下中药材种植,重点发展三七、重楼、黄精、石斛等中药材 ,把西畴建成“山豆根云药之乡”。截至目前,全县共申报认定高品质中药材种植示范园4个,新建高品质中药材示范基地3个,种植中药材3万余亩,收获面积1.73万亩,产量2925吨,实现农业产值2.26亿元。

中药材种植 吕德仁 摄

“种好一园菜”——以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主体为依托,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成标准化、高端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绿色蔬菜基地2个,食用菌示范园种植基地6个,培育蔬菜示范种植合作社3个,蔬菜种植面积7.53万亩,实现产值24120万元。

优化供给侧结构,循环农业高效发展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畴县坚定地走质量兴农之路。

西畴县培育龙头,强化企业带动。陆晋玄告诉记者,近年来,西畴县引进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林达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兴牧牧业有限公司、君源进出口有限公司、百汇药材林果种植有限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建基地,合作社带农户,打品牌拓市场等方式,逐步发展壮大,带动全县贫困农户增收致富,促进了重点农业产业集中成片开发、产业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业主、大户1114户。

培育加工龙头延链条。依托高品质药园、生态蔬菜种植园、特色水果种植园、畜禽养殖园,引进培育重点农业产业加工企业8户。

培育专合组织强带动。围绕提升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注重发挥专合组织的利益联结作用。截至目前,全县登记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34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个,省级示范社9个,州级示范社7个,县级示范社8个,辐射带动农民4.76万人,形成了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多方共赢的局面。

长箐中低产田改造后种上连片烤烟 吕德仁 摄

以市场为主导,强化品牌影响力。搭建西畴县线上线下扶贫产品展销店,向社会推介扶贫产品目录,助力西畴农特产品销售。全县共获三品一标认证企业(专业合作社)6家、产品16个。

产业蓬勃发展带来了明显的减贫带贫效果:2019年全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1141.76万元,占扶贫资金的33.47%。各项农业产业共带动8000余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

清晨的阳光照在西畴县莲花塘乡兴龙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鸡舍上,几千只被注册了“八角飘香鸡”的乌骨鸡在八角林间悠闲踱步啄食。

合作社理事长高兴龙早就在文山买了别墅,但“只住过三晚,放不下村子里的乡亲和产业。”在香坪山林区新发寨村合作社的培训室里跟成员进行培训、及时回应合作社尤其是建档立卡户的各种需求是他工作的常态。

合作社按照“统一经营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防疫疾病、统一打造品牌、统一市场销售”的经营模式,探索发展循环农业,带领合作社成员走绿色生态发展路。2011年成立来累计完成经营收入900万元,累计实现可分配盈利64万元,带动25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采八角 熊平祥 摄

“八角树会长一种专吃嫩叶的虫,在林下养鸡既吃了虫,又不容易长杂草” ,高兴龙既做过林场工人又当过兽医,“循环农业经”在他心里很有一套:“养殖畜禽的粪便可作为种植作物的有机肥料,种植作物的根、茎、叶又可用作养殖畜禽的饲料。”他让妻子端上一盘水煮土鸡蛋让记者尝,鸡蛋个头不大,蛋黄颜色金黄,味道很香。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畴县近年来加快循环农业发展,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

循环农业不仅盘活了林地资源,而且节约了生产经营成本,改善了种养业结构,提高了产品质量,高兴龙所注册的“八角飘香鸡”“鸡冠山野猪”等品牌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价格不低的商品在高端市场供不应求。

5000多亩的猕猴桃种植园刚刚收获完,浩弘农业林下养殖的鸡以及生态鸡蛋也已产生效益,企业在今年又投入600万元兴建了养牛场。

巴西菇 刘珈彤 摄

“我们打算利用牛的排泄物继续优化有机肥配方,进一步改良土壤。”企业负责人陈登贵表示,在西畴做现代化种植业要用足非常之功夫,土地不能做到真正平整、缺水也是很大的问题,但企业来到这里,发扬西畴精神已成为自觉,浩弘将深耕绿色生态农业,种植园内采用人工除草,物理防虫,使用无污染的有机肥料,一切举措目的都是让猕猴桃品质更好,走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今年疫情期间,浩弘猕猴桃经对口帮扶的上海虹口区扶贫团队的帮助,在上海市场赢得良好口碑。

新产业显生机,农产品成网红

休闲农业和电子商务在西畴显露生机。

莲华塘乡香坪山村委会依偎在老胖箐水库旁,目前已建成了拥有完整体系的文旅项目“林涧有雨”。村委会和旅游公司合作,村民定期获得土地流转费用,村集体得到公司经营5%的流水收益。公司除技术性岗位外优先使用村民,提高了村民的务工收入。

在景区卖烧烤的村民梁月告诉记者,以前要外出务工,没有办法照顾家庭,现在她回到家乡,可以一边带孩子一边在景区做点生意,一天可以卖200元-400元不等。

兴街镇东升村委会江龙村的58户人家种植了1100亩桔子。刚刚摘完柑橘的李代茂把一大筐冒着水珠的柑橘放在了田埂边,随手挑了几个大的柑橘请大家吃。李代茂说:今年雨水多,橘子橘子甜度只到8,下个月预计能到12,到时候就更好卖了。”李代茂是村里的第二代柑橘种植户,为了打出村子里水果的名气,27岁的李代茂不断摸索直播带货。2019年,李代茂通过在一亩田平台上发布短视频,吸引了来自浙江、武汉的批发商,他们到村里考察后,成交了4、5吨橘子。村里的妇女主任罗友秀也是直播带货能手,去年她开始在抖音上进行直播,四川的一名水果批发商在看过她的抖音后,亲自到村子里收购了3000多斤橘子。

杨梅熟了迎客来 陈明凯 摄

江龙村刚刚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庭园改造,家家户户标配了木亭子、小桌子小凳子、园林假山。优美的环境让村民有了新思路:“在橘子树下养鸡,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经济成熟后,结合“橘子村”的特点,发展乡村旅游,让游客到橘子地打卡,再吃上一顿生态土鸡。”

昔日怪石嶙峋的石旮旯地变成一片片绿色的希望田野,昔日被外国专家判断为“一个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成为喀斯特绿洲。“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又通过产业发展使水更绿、山更青,西畴县正在取得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县委书记蒋俊表示。

编辑:杨希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