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新闻发布会

2020-06-28 22:25:43   来源:云南网上新闻发布厅   

田虎青:

谢谢施副检察长的宣读。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

民族时报记者现场提问

民族时报记者:

请您介绍一下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高正文: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不可分,过去我们对此认识不多、重视不够。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前面已有所述。而文化包罗万象,主要涉及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物质文化、民俗和社会伦理等方面,文化多样性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借于表现其文化的多种形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生物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文化多样性深刻地影响着生物多样性。两者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依附性。大自然不需要人类,而人类则离不开大自然。人类不仅源于自然,而且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大自然、离不开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资源、精神食粮,对人类而言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可以说没有生物多样性就没有人类。二是干扰性。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其他生产生活、学习工作都不同程度地会消耗资源、产生污染、影响环境,尤其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对生物多样性的扰动更烈。回顾历史,毁林开荒,大炼钢铁,围湖造田,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等急功近利、焚林而猎、竭泽而渔的惨痛教训仍历历在目。三是共生性。一方面大自然养育着人类和万物众生,为所有的生灵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又反过来作用于大自然之上,如果人类凌驾于自然、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大自然终将仇报人类;但如果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大自然也必将善报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与大自然形成了和谐、稳定、多样的格局,民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共融互进。傣族贝叶经“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祖训,客观反映了山水林田湖草人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朴素思想。关爱自然、刻不容缓,只有全力保护好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多样性,只有走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只有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构建好地球生命共同体。谢谢!

法制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法制日报记者:

近几年,检察机关如何通过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保护生物多样性?取得哪些成效?

施建邦:

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2015年7月,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授权,我省8个州市及81个县级检察院开展公益诉讼改革试点工作。2017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正式确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法律制度。近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行政机关的配合支持下,全省检察机关共立办各类公益诉讼案件16312件,较好地发挥了检察公益诉讼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资源方面的职能作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检察公益诉讼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重要内容。全省检察机关紧密结合云南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环境承载能力脆弱的省情,积极开展了生物多样性公益诉讼的保护工作。一是与林草、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部署开展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诉讼专项活动。以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为重点,通过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履职,构建起与行政机关协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双赢多赢共赢格局;通过办理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把“谁破坏、谁担责”“谁污染、谁赔偿”生态责任落到实处;注重刑事检察与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相衔接,对于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行为,在依法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通过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以赔偿损失、替代性修复等方式,一并追究其损害公益的民事责任,体现了检察机关依法对违反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加重处罚的司法导向。两年来,共办理涉及亚洲象、林麝、灰叶猴、红豆杉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公益诉讼案件335件,延伸办理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案件6331件。二是建立协同保护机制。全省各州市检察院普遍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作机制,凝聚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共识和合力。大理州检察院与林草、生态环境部门分别在苍山和洱海保护区建立公益诉讼保护基地;西双版纳州检察院在勐养保护区创建“生物多样性公益诉讼保护基地”;普洱市检察院及景东等9个基层检察院先后在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设立巡回检察室,强化监督。三是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研究。省检察院会同国家林草局驻云南专员办、省林草局到西双版纳州开展“生物多样性及检察公益诉讼工作”专题调研,探索多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途径;去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欧洲环保协会在昆明联合举办“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国际研讨会,我省检察机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赞誉。四是结合办案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探索将普法宣传贯穿于每一次野生动植物保护案件办案全过程,通过到案发地开庭、申请专家证人作证等形式,以案释法宣讲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警示和震慑涉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推动革除非法猎捕、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努力提升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倡导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在下一步工作中,全省检察机关将严格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省人大常委会关于贯彻决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加强与人民法院、生态环境、林草等机关的联系和配合,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拓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的范围,更好地发挥检察公益诉讼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现场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今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着重指出,云南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世界花园”。可以说给予了云南很高的评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问,云南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还临着哪些困难和挑战?谢谢!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回答记者提问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 孙航: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云南省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省份,动植物种类全国第一。例如,有高等植物440科3084属19333种,物种数占世界6.4%,占中国50.1%;有大型真菌124科599属2753种,物种数占世界13.8%,占中国57.4%;有地衣66科203属1067种,物种数占世界6.7%,占中国60.4%。云南有原生脊椎动物2242种,占中国51.4%。其中:鸟类944种,占中国68.8%,世界9.7%;哺乳类312种,占中国46.4%,世界5.4%;爬行类208种,占中国45.1%,世界2%;两栖类188种,占中国46.1%,世界2.8%;鱼类590种,占中国40.9%,世界3%。中国有昆虫2.5万种,云南有1万多种。此外,还有众多的特有物种。

云南省是全球花卉观赏植物主要起源和分布中心,约有1/3的高等植物种类具有花卉和观赏园艺价值,约有全球花卉1/3的野生种和近缘种,杜鹃、报春、龙胆、山茶、木兰和绿绒蒿等名花名列其中。云南是世界山茶属植物最重要的起源中心和分化中心,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种山茶花的地区。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部分物种濒危或丧失速度未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许多动植物因栖息地(生境)被侵占或破坏,处于濒危状态,部分土著物种消失。云南代表性濒危物种绿孔雀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云南省19333种高等植物中,属于灭绝等级的有9种,受威胁的物种有1577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8.16%。2285 种脊椎动物中,属于灭绝等级的有9种,受威胁的有503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22.01%。受威胁率远高于中国动植物的受威胁率。

此外,在外来物种方面也威胁巨大。云南已查明紫茎泽兰、飞机草、薇甘菊、小管福寿螺等入侵物种441种及4变种,其中,植物321种及4变种、无脊椎动物84种和脊椎动物36种。云南成为外来物种入侵重要通道和重灾区,入侵物种对农林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生态安全。谢谢!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社记者:

请问,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哪些亮点?

高正文: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多年来,在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绩显著、亮点纷呈,中央环保督察认为走在了全国前列。国家决定 COP15大会在昆明举办,一方面是因为云南人努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云南自然禀赋好,在生态环境部考虑的几个因素中,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而独特;昆明的气候正如明朝著名文学家杨慎在《滇海曲》中所言: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昆明的空气环境质量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一是生态系统保护方面。高原湖泊水质稳中有升,曾被列入全国“三河三湖”治理重点的滇池,2018年全湖水质达到四类,为30年来最好水平。自1958年我省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以来,全省建立了一系列保护地,使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均居全国第二;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40.7%增至2019年的62.4%。

二是物种方面。率先开展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行动,被树立为全国典型。标志性受威胁物种野生种群得到有效保护:亚洲象数量从150头增长到300头左右,并呈现稳定增长趋势;滇金丝猴从二十世纪末的1700只左右增长至3000只左右;黑颈鹤数量从1600只增长到超过3000只;滇池金线鲃、抚仙湖抗浪鱼、洱海大理弓鱼等濒临灭绝的物种人工繁殖成功,由此重获新生。

三是遗传资源保护方面。截至2019年,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了各类野生生物种质资源23546种、248593份,其中,种子库保存了10285种野生植物种子,成为仅次于“英国千年种子库”的世界第二大野生植物种子库。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收集保存了 2.3万份珍贵农作物种质资源,其中,野生稻资源达到1200份,其种类、亚种或类型均居全国之首。

四是基础研究方面。在国家层面上,蔡希陶在西双版纳的葫芦岛筹建了中国第一个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成为全国第一个热带植物研究基地;吴征镒等一批科学家主持并参与编著了《中国植物志》;王应祥系统整理和修订近两个世纪以来的资料和成果,出版了《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省生态环境厅主编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地区百科全书史上第一部单独成编立卷的综合性百科全书—《云南大百科全书•生态卷》。在省级层面上,在全国系统出版了《云南植被》《云南植物志》《云南鱼类志》《云南两栖爬行动物志》《云南鸟类志》等系列专著;近5年来,又在全国各省率先发布《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19版)》》,这些工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是法规政策规划方面。颁布了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和国家公园保护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制定、修订了《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滇池、抚仙湖、洱海、泸沽湖等九大高原湖泊实现了“一湖一条例”。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立法,丽江拉市海、昭通大山包等9个保护区实现了“一区一法”。 在全国较早制定实施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此外还先后颁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等,全面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谢谢!

编辑:苏虹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