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生态脱贫”让青山变“金山”

2020-09-07 16:16:10   来源:云南网    分享到:

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是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山区、半山区土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洱源县围绕“靠山吃山”,以生态政策带动、林下经济促进、绿色宝库助力,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生态脱贫”之路。

       “砍山”变“护山”生态政策带脱贫

“共享森林美景,严防森林火灾”,走进洱源县凤羽镇庄上村,一个身穿迷彩服的护林员开着一辆播放森林防火宣传录音的三轮车,竖起一杆红色的森林防火旗帜,一天来回四趟穿梭于庄上村的绿林中,逢人便讲要注意防火护林。

护林员巡山清理易燃枯枝

“小时候觉得山林的用处就是当柴烧,到山上一边放羊,一边砍一捆柴回家做饭。现在成了护林员,才明白要好好保护山林,我要和大家一起保护好我们庄上村的林草。”庄上村护林员李元林,是庄上村的建档立卡户,2019年,他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每年可获得9600元的森林管护工资,李元林的高兴全都转化为他每天巡山护林的热情。像李元林一样,建档立卡户做天保员、护林员的,在洱源县一共有906名。906名生态公益性岗位背后是906个贫困家庭,每年9600元的管护工资,再加上各家相关林业生态工程的补偿性收入,成为部分贫困家庭“靠山”脱贫的重要途径。

对于李元林来说,除了护林岗位工资,生态补偿收入同样不容小觑,他家8亩耕地还享受到9600元的生态种植补助。洱源县在推进生态扶贫工作过程中,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精准扶贫结合,开发多种形式的公益性岗位,每年为贫困群众增加700多万元工资性收入。同时通过退耕还林、湿地保护项目等生态补偿方式,增加群众转移性收入。5年来,全县兑付公益林补偿、退耕还林、农业草原生态保护等奖补资金8300万元,惠及贫困户1.8万人。

       “林子”变“票子”林下经济促增收

在凤羽镇庄上村,像李元林一样享受到生态工程补偿性收入的不算多,更大的增收来源于资源整合、调整种养结构发展起的林下经济。

形式不一而足,贫困户多元增收。为切实培育产业增收入,洱源县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推动林产经济发展。凤羽镇庄上村拥有林地面积1.78万亩,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庄上村大力整合资源,发展经济林果面积达9000亩。带动6户贫困群众,在林下发展魔芋种植110亩,去年亩产收入达6000元;带动140户建档卡户种植小米辣400亩,总收入达100万元。得益于此,李元林也在自家山地种植梅子、李子、核桃等经济林果5亩。去年他在林下种的1亩魔芋增收了6000元,今年又种下1.5亩马铃薯。他在林下种植的3亩牧草,喂肥了8头畜养的肉牛。

糖心苹果

而在庄上村的正东方向,与之相对的高寒山区天马山上,同样的增收路子一样在右所镇起胜村上演。起胜村积极发展种植糖心苹果200多亩,发展林下经济套种马铃薯,产值24万余元,受益农户144户。种植华山松1768.8亩,套种前胡等中药材210亩,产值达120余万元,带动80余户增收。全县仅2013年至2016年,实现林下经济年产值约1.6亿元,有力地助推林农增收。

       “青山”变“金山”绿色宝库稳致富

松鹤村梅林环绕

初夏时节,走进海拔2500多米的洱源县茈碧湖镇松鹤村,翠绿的梅果挂满枝头,3.5万亩的梅果种植示范基地成为该村致富的绿色宝库。

近年来,洱源县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梅果产业。洱宝实业在松鹤村建起3.5万亩的梅果种植基地,今年1.2万亩梅树进入盛果期,产量达到7000多吨,产值近2000万元,带动松鹤村3344人人均每年增收约6000元。

松鹤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挥传统梅果种植、加工产业优势,推动了村里梅果食品初加工的发展。全村每年仅加工雕梅就达3000吨,产值增加了4倍。有些村民还办起了梅果加工作坊,罗福松家一年加工鲜梅400吨左右,每年纯收入在30万元左右。

松鹤村结合山区绿色发展的需要,还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在全县率先推行松茸山林地承包制度,罗康志作为松茸承包户,保护式开发“松茸基地”让他年年受益。正如他而言,就是因为森林资源保护得好,才能“靠山吃山”,年年都有好收成。

种梅果、雕梅、采松茸、养牛羊,“林上果子”、“林下菌子”、“林间药草”鼓起了松鹤群众的钱袋子。松鹤村在念活立体产业“山字经”的同时,发展思路愈加清晰。松鹤村党总支书记罗康福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要大力培植“梅果+旅游”的新型产业特色模式,靠村里的自然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真正依托好生态,过上松鹤彝家致富奔小康的好日子。

编辑:杨希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