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装上法治之“盾” 保护生物多样性

2021-02-25 17:15:18   来源:云南法制报   

走进普洱市,举目是绿,移步皆景。普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普洱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织密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网,筑牢生物多样性守护之盾。

法治助力生物保护

普洱市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在全省率先编制实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普洱实施方案(2013—2020)》,颁布实施《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绿盾行动”,强化监督检查,筑牢林区治安防线。

普洱市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检察”体系,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实践样本:“捕诉监防”一体化办案,保护哀牢山野生茶树群落;公益诉讼“亮剑”景迈山古茶林保护;探索“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三合一的生物多样性治理检察模式;澜沧江糯扎渡库区非法网箱养殖、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政公益诉讼案,促使糯扎渡库区非法网箱实现“清零”;“以劳代偿”,探索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尝试公益诉讼与行政机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有效衔接新模式;建设巡回检察室,为自然保护区提供优良检察产品;在全省率先建立“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出台《关于建立“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的意见》,设置普洱市人民检察院驻市河长制办公室公益诉讼检察室、驻糯扎渡电站库区巡回检察室,进一步提升检察机关与各级河(湖)长、河长制办公室的联动能力。

多举措提升保护实效

普洱市强化责任落实,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之基。

普洱共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保护区5个、县级保护区11个,严格自然保护区管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完成全市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建设景东亚热带植物园,建立“景东翅子树保护小区”和“菜阳河柿保护小区”两个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小区。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结合保护区资源分布状况,组织开展鸟类、兽类、两栖类样线持续监测保护工作,建立了澜沧江国家级丝尾鱯中华刀鲇短须鱼芒叉尾鲇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景谷小黑江省级中国结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迁地保护筑实生物多样性守护之墙,普洱市共建立省级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公园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划定了10县(区)集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同时,普洱市积极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实施了景东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黑冠长臂猿、亚洲象、疣粒野生稻保护等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稳步推进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的赔付标准有了一定提高。建立象损替代发展基金,建成3500余亩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开展生态公益林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澜沧江防护林工程。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糯扎渡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及全国第一个由企业投资建设及运行的动物拯救站“糯扎渡水电站野生动物拯救站”。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目前已对市域内的各级古树名木进行了调查、鉴定、定级、登记、编号、建档,设立了标志牌,划定了保护范围,并绘制了思茅区城区古树名木的分布图,编印了《普洱市思茅区城区古树名木集》等。

加大宣传营造保护氛围

只有周边社区的公众参与保护,生态环保工作才能做得好。普洱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库区巡河支队,组建约300人规模的以军地融合性质民兵水上搜索救援连为主体的澜沧江流域糯扎渡库区巡河队伍。建成糯扎渡生物多样性保护省级教育基地、普洱学院“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馆”以及宁洱县、墨江县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网站等,充分发动群众,加大监督和举报力度,营造全民共同参与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的良好氛围,筑牢群防群治防线。

此外,普洱市贯彻落实《普洱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8个县完成河道采砂权出让,收益约1.9亿元。把脱贫攻坚与保护生态、发展绿色产业紧密结合,建立以“支部+三农服务部+农户”为模式的小香菌、黄精种植示范基地,农户最高收入达12万元,构建起“大扶贫、大保护、大发展”的工作格局。

记者 谢玉鑫 通讯员 符浩

编辑:杨希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