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目标与要求,认真践行宗旨为民服务,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相结合,并落实到工作中的方方面面,积极为社区村寨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一是坚持不懈引领群众思想凝聚力量。紧密联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保护区内人民群众走过的不平凡历程,讲党课做宣讲,积极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引导人民群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结合区内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和生态保护工作,面向群众讲好资源管护、森林防火、生物多样性保护、普法宣传等重要内容,深刻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化人民群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凝聚群众精神力量,维护区内各项资源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是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积极在保护区及网格区内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带头治理环境,持续开展爱国卫生“7+2专项行动”,推广垃圾减量分类典型做法,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环境整治意识。充分发挥管理局专业技术人员业务专长,到村寨内开展行道树修剪、整形养护等培训,以提升村寨道路绿化美化。
三是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繁荣。认真梳理、挖掘、收集整理好保护区内拉祜族、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民族生活习俗、民族服饰、民族音乐等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拉祜传统服装缝制、芦笙吹唱和芦笙舞、打陀螺等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积极搭建平台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组织定点帮扶村桔子地、泡果地、贺南等地群众学习拉祜族传统服装缝制技术,跟进协助完成培训和服装制作。开展陀螺体育运动和芦笙吹唱跳活动,进一步丰富民众业余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村寨、进社区等宣传活动。
四是多渠道促进人民群众增收和致富。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围绕产业发展、新型产业培育等内容,实地调研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等项目,探索发展地方特色民族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充分发挥管理局技术专长和区内资源优势,向村寨村民赠送滇南风吹楠等珍贵树种苗木,并认真指导村民种植苗木,以期增加群众创收。积极开发和利用生物多样性项目,培育和聘用一批由当地村民组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队伍,积极参与资源管护、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土壤监测等项目,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其收入。
通讯员 汤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