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强国复兴有我——怒江州林草人眼中的生态文明新时代

2022-09-30   来源: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又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2021年3月的全国两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又将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如今,一幅美丽中国新图景正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谈一谈林草人眼中的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强机制、抓管理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省份,云南健康的森林、湿地、草原、荒漠生态系统承载着和维护着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保护好林草资源,林草行业出台了森林经营规划、森林抚育实施细则,巩固完善了林草资源监测体系,开展了森林湿地资源精准监管,林草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自2021年以来,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森林草原资源得到更加系统、更加有力地保护。

二、保护、恢复珍稀濒危物种种群

云南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42种、陆生野生动物386种。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我们构建了珍稀濒危物种调查监测体系。目前,已掌握580余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底数,建立了亚洲象、绿孔雀、滇金丝猴、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等旗舰物种的常态化监测体系,实现了亚洲象种群的动态实时定位监测和预警。着力填补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空缺。探索开展了自然保护地外的野生植物保护小区、野生动物社区公益保护地等多种模式。

三、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努力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兼具云南特色、符合云南实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云南省林业草原局研究确定了《关于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目标和思路》,明确了建设目标、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11种类型自然保护地362处,面积549.5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32%,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具规模。自然保护地持续发挥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供给优良生态产品和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国家公园创建作为云南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标志性工程抓紧抓实。省林草局扎实组织全省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生态保护空缺分析、重要生态系统调查、国家公园创建范围、优化调整,全力推进国家公园创建。最近,亚洲象和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创建范围和功能分区已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专家论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写好“绿色答卷”,夯实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底。

在党的二十大将在北京召开之际,新的征程即将开启,身为“林草人”将以更加扎实的作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擦亮“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亮丽名片,全力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云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