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山川“整容师”——东川区拖布卡镇林业工作站张丽芬访谈图文实录

2022-10-11   来源:云南省退耕还林办公室、昆明市退耕还林办公室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展现林草工作成效、先进典型风采,根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统一安排部署,云南省退耕还林办公室会同昆明市退耕还林办公室深入到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进行联合采访。此次访谈的嘉宾是山川“整容师”——东川区拖布卡镇林业工作站职工张丽芬,参加访谈的还有云南省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赵贵华、东川区林草局副局长张志斌。

东川区拖布卡镇林业工作站张丽芬

问:

在退耕还林二十周年之际,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退耕还林在中国——回望20年》一书,您作为我省从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的第一线人员,二十多年来扎根山区、任劳任怨、辛勤奉献,先进事迹被国家采用,编入《退耕还林在中国——回望20年》书中,被誉为山川“整容师”。您对这个事情怎么看,请谈谈感想。

《当山川“整容师”的这些年》编入《退耕还林在中国——回望20年》

张丽芬:

山川“整容师”不仅仅是对我,更是对所有扎根基层、从事退耕还林的工作者辛勤付出的肯定和鼓励!1997年,我从省农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东川区拖布卡镇工作,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一直在林工站工作。

25年来,拖布卡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往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变成了葱郁的森林,大地山川都披上了绿衣裳。今后,我将倍加珍惜这份荣誉,与大家一道,更加努力地做好退耕还林各项工作,染绿拖布卡的山川大地,妆点出金山银山的新画卷。

问:

听了您的话,我深有感触。自2000年开始,东川区相继安排实施了国家的两轮退耕还林和昆明市级退耕还林,累计面积达到了37.06万亩,请张志斌副局长跟大家介绍一下东川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有关情况。

张志斌:

好的。2000年,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在东川区等地开展试点示范工作。2000年来,东川区安排实施上一轮退耕还林6.6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15.75万亩,昆明市级退耕还林14.71万亩。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东川区取得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多赢、共赢。一是生态效益凸显。通过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2020年东川区森林面积7.5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0.55%,水土流失的情况大大减少,过去频发的泥石流、滑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很多荒滩都变成了绿洲。二是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实施退耕还林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增加了退耕农户的收入。东川区阿旺镇岩头村依托退耕还林,通过流转土地建设茂盛冬桃基地860亩,涉及农户180户,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机制模式,2020年冬桃每亩产量在1吨左右,每公斤售价15—30元,每亩产值万元以上。

东川区退耕还林成效

问:

感谢张副局长。东川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在“一退一还”之间,实现了“绿了山川、富了百姓”的历史性转变。张丽芬您作为长期奋战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第一线的“亲历者”,这二十多年来,您在基层亲力亲为,都经历了哪些心路历程,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

张丽芬:

这些年来,我一共经历了三轮退耕还林工作,拖布卡镇累计实施退耕还林42910.16亩。其中,国家上一轮退耕还林8298.76亩、新一轮退耕还林12911.4亩,昆明市级退耕还林21700亩。

退耕还林这项工作政策性强、程序复杂、要求高,并不仅仅是种树这么简单。2000年至2003年期间,在我的记忆里那段时间的工作是最艰苦的。当时站里的工作人员也只有四人,站长统领全局,我们站的三个工作人员就住村里,每天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没有交通工具,去哪里都是靠双腿,为了节省在路上的时间,我们退耕工作小组六点起床,早饭后立即出发,到地块进行土地丈量,并认真登记丈量结果和绘制地块位置图,晚上很晚才拖着疲惫的双腿返回村庄。吃完晚饭后,我们三人集合在一起,要将白天的丈量数据整理好,一整理就是两三小时。

要为山河用绿色“整容、美容”,需要面对的问题琐碎又具体。每年量地时基本都是三月天,初春的风很大,漫天的黄土到处飞扬,吹得我们眼睛都睁不开,一天就在这样繁忙的工作中度过。丈量工作结束后,为了替老百姓节约成本,就在当地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育苗,在育苗的同时,指导百姓将树塘按要求的株行距挖好。白天在临时苗圃地与百姓一起装营养袋,晚上浸种催芽(合欢、黑荆),第二天将处理好的籽种播于营养袋中,浇足水,每天查看苗木的出苗情况。到了栽植苗木的时间,我们又与百姓一起将苗木栽于提前挖好的塘内,为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栽苗季节都是选择在雨水季节,有时我们淋着雨与百姓一同在地里栽苗,傍晚回家每个人的裤子湿透了、鞋子上还挂着滴水的泥浆。日子久了,我和同事或多或少都落下了关节疼痛的毛病。

问:

退耕还林工作面宽量大、涉及群众多、持续时间长,要做好非常不容易,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丽芬:

困难的事情太多了。多了,也就习惯了。拖布卡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地方,交通和信息很不方便。记得刚刚启动实施国家上一轮退耕还林的时候,不要说丈量土地、规划设计、统计信息了,单单是深入到小班地块就是老大难的问题。有时候,仅仅是为了丈量一个退耕还林小班,来回就得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最尴尬的是,由于信息不畅,花了很长的时间,走了好远的路,到了老百姓家里,却没人在家。

现在情况好多了,2013、2014年的市级退耕还林及国家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实施的时候,交通和通信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每个村的村组公路基本都修通了,每人都有手机,互通信息也很方便。当时镇上招聘了30人的专业扑火队伍来参与协助我们工作,交通、通信、人员的配备都很充足,大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但时代在变,工作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丈量时不光要记录姓名、长宽尺寸,还要记录地块的四至界线和坐标点,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能保质保量的按上级要求完成退耕还林工作,镇上的领导从别的站所挑选了几个优秀的工作人员参与到退耕还林工作中,我作为一名林业技术人员,十年后也跟随着丈量队伍再次到各村组进行土地丈量工作。记得丈量地点最为艰苦的是松坪村的白石岩小组,那里的土地坡度基本都是在30度以上,有些地埂与地埂之间没有路,每块地埂高0.8—1.8米,我们都是从上台地埂跳到下台地里。丈量工作组不仅白天量地,晚上还要整理数据,把白天丈量的农户信息一宗一宗地输在电脑里,做市级退耕还林及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小班作业设计,这项任务也落在了我的身上。从2013年起,我跑遍了拖布卡17个村委会的132个村民小组,几乎每个山头都有我和同事的足迹。

退耕还林地块后续管理管护

问:

退耕还林工作二十多年来,丈量土地、检查验收需要经常在外工作,长时间不能回家,作为一名妻子、母亲,您是怎么想的?

张丽芬:

每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开展起来后,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我都不在家,不是在这个山头就是在那个山头,不是驻点在这个村,就是在那个村。由于当时受交通条件的限制,退耕还林工作从3月量地开始到8月栽植结束,我每个月回镇上的时间很少,大半年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村子里度过的。每年的9月至10月,还要配合区林业检查组对镇上的退耕地块进行核查验收,验收合格后还有资金的兑现和粮食的发放工作。当忙完工作,心急火燎地连夜赶回家,看着等待着的丈夫和早已熟睡的娃娃时,心中也不免涌起一阵阵的心酸,内心充满了亏欠。

25年了,小树苗已枝繁叶茂变为森林,我的小孩也已长大成人。每当看到拖布卡那些绿起来的山川,越来越高的树木,我心里总是会感到骄傲、自豪。那些树在我心里就如同我的孩子一样。

问:

退耕还林工作条件艰苦、程序复杂,是什么让您能坚持二十多年?

张丽芬:

还记得刚刚启动实施退耕还林的时候,拖布卡镇2897户的花名册全是人工造表,与农户签订的退耕还林合同也是林工站自己的人员填写,发放教育医疗现金和粮食补助,基本上要一个月才能发完。每到发放补助的日子,镇政府小院全是老百姓的身影,林业窗口外长排的群众等待领取补助,路远点的百姓为了能早点领到补助,早点回家做农活,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我们还没上班就在窗口外等候,家里有大牲畜的用骡马驮补助粮,没牲畜的农户只能靠背。这时候啊,尽管退耕还林工作再辛苦,看着勤奋、劳苦的百姓拿到退耕还林补助款后笑逐颜开的样子,我的心中也充满了慰藉,也就有了更大的干劲,再苦再累再难也要坚持干下去。

访谈集体合影

问:

请问赵贵华主任,当前国家耕地保护举措日益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怎样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退耕还林工作呢?请您谈谈建议并对此次访谈做一个总结。

赵贵华:

今年是退耕还林在云南实施的第23个年头,这些年来,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生态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培植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助力脱贫攻坚、提高群众收入,全面做好退耕还林的各项工作,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是退耕还林政策转型的重要时期,是推动退耕还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做好新形势下的退耕还林工作,就要求我们务必要提高政治站位,心怀“国之大者”,强化责任担当,认真执行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政策要求,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根据国家的安排部署,精准管控退耕还林实施范围和规模,依规依矩做优“增量”,促进生态建设和耕地保护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同时希望国家尽早出台“十四五”期间完善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早日启动新一轮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安排优化树种、发展林下经济、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等提质增效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盘活“存量”,全面提高建设质量,充分发挥综合效益,进而推动退耕还林高质量发展。

今天,非常感谢张丽芬接受我们的联合采访,并对东川区林草局的积极配合一并表示感谢!

张丽芬同志是我省基层退耕还林工作者的突出代表,二十多年来,初心不改、扎根基层、奋战一线,甘做退耕群众的“孺子牛”和“贴心人”,用多年的坚守和付出染绿了拖布卡的山川大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无愧于山川“整容师”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