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信诈骗案件中,骗子的手段层出不穷且更迭迅速,经常让人防不胜防。根据公安部刑侦局此前发布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白皮书》,过去一年里,国家反诈中心平均每天给各地推送至少66万条诈骗预警指令,相当于警察每分钟就要跑赢458个骗子。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白皮书》 视频来源:公安部刑侦局
骗子实施诈骗的目的归根结底只有一个——为了钱。当遭遇不明身份的陌生人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渠道要求你汇款、转账时,一定要谨慎!
前不久,公安部公布了当前高发的十大电信网络诈骗类型,一起了解一下。
视频来源:央视网
刷单返利类诈骗
刷单返利是发案最高的诈骗类型,被称为“诈骗之王”。分为前期引流、小额返利和实施诈骗三个环节。诈骗分子通过短信、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等发布兼职广告,或以“免费送礼”、“技能培训”等名义拉人进群。初期让受害人完成点赞、关注等简单任务,并支付小额佣金以博取信任。群内“托儿”晒高额收益截图,诱骗受害人下载虚假App做“进阶任务”,随后以“任务未完成”、“账户冻结”等理由要求继续转账,直至受害人发现被骗。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
诈骗分子先伪装成投资导师或婚恋对象,通过假盈利截图或“直播课”骗取信任,或以高回报理财为诱饵接近受害人。随后让受害人代为操作虚假投资账户,伪造盈利截图,诱导其开户注资。受害人前期小额提现成功,待大额投入后,诈骗分子再以“系统异常”、“账户冻结”为由索要“解冻费”,最终卷款消失。
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诈骗分子先在电商平台、社交群发布低价商品、代购或“特殊服务”(如代抢门票、论文代写)广告,寻找目标。之后诱导受害人通过非正规渠道私聊交易,以“省手续费”等理由要求私下转账。收款后以“补缴关税”等名义继续骗钱,随后拉黑受害人。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快递包裹附带小卡片、二维码引导受害人添加虚假客服,或以受害人误购买“百万保障”等为由与其建立联系,随后引导受害人下载小众聊天软件支付费用或配合操作。最后以指导操作为名,诱导受害人开启屏幕共享,远程骗取资金。
贷款、征信类诈骗
诈骗分子假冒银行或网贷平台等,发布“无抵押、秒放款”虚假广告,诱导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以“修复征信”等为由要求缴纳“保证金”,再编造“操作失误”、“流水不足”等理由继续索要费用。骗取钱财得手后以新借口继续诈骗或直接失联。
冒充领导、熟人类诈骗
诈骗分子先盗用领导、老师或熟人的社交账号头像及信息,伪造身份添加好友或混入群聊,与受害人建立联系。然后模仿被冒充者语气嘘寒问暖或发出指令,骗取受害人信任。最后再以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转账。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冒充公检法人员联系受害人并对其威胁恐吓,谎称受害人涉嫌违法犯罪,展示虚假通缉令等法律文书,要求配合调查并保密。再诱导受害人切断与外界联系,转账至“安全账户”或缴纳“取保候审金”。
婚恋交友类诈骗
诈骗分子打造“高富帅”、“白富美”人设,在婚恋、交友网站物色目标。通过长期聊天塑造完美形象,与受害人建立恋爱关系。最后以遭变故、急用钱等理由索要钱财,直至受害人察觉或无力支付。
网络游戏虚假交易类诈骗
诈骗分子会发布低价卖号、道具、点卡等广告吸引受害人。随后诱导受害人脱离正规平台,私下交易。最后以“解冻费”、“注册费”等名义要求转账,得手后再拉黑受害人。
机票退改签类诈骗
诈骗分子先冒充航空公司客服,准确报出受害人航班信息获取信任。随后谎称航班延误或取消,承诺赔偿并诱导下载指定软件或登录虚假网站。最后通过屏幕共享等方式转走受害人资金,或诱导其转账。
避免遭遇电信诈骗,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是关键。警方提醒,群众要增强防范意识,让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
快递单据保管好:快递单据、火车票、取款凭条、信用卡账单等往往含有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随意丢弃容易造成信息泄露,如确需丢弃,可以先用记号笔把含有个人信息的内容涂抹覆盖。
使用WiFi要慎重:一些公共场所的WiFi,很可能是不法分子专门搭设的“钓鱼”陷阱,容易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在使用不常用的公共WiFi时,尽量不要登录网银账号、网购账号。
登录密码勤更换:网银、网购的支付密码最好定期更换,不同账号的密码应当设置不同密码,密码应尽可能加入标点等特殊符号。
身份证明不出借:向他人出租、出借身份证、银行卡等行为,会为自己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出借身份证可能会导致他人利用你的个人信息进行不法活动。银行卡包含了你的个人金融信息,如果将这些信息泄露给他人,可能会导致银行卡被盗刷、资金被转移等风险。
防电信诈骗,这十条守则非常重要!
面对骗子的“花式攻击”,提醒大家多留个心眼,学会抽丝剥茧,拨开层层话术迷雾,识别这些常见的诈骗套路。
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入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相继推出了国家反诈中心App、96110预警劝阻专线等八大“反诈利器”,不断筑牢反诈“防火墙”。
谨防电信诈骗
转发提醒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