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白成亮厅长在2007年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7-11-22 21:58:54   来源: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分享到:
                            开拓创新   乘势而上
                推进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在2007年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白成亮
                             (2007年4月27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会议,是厅党组为全面推进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省第八次党代会、全国林业厅局长会和全省林业局长会精神,总结前段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围绕我省建设现代林业三大目标,全面部署“十一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任务,努力把我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推向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团结干事,努力拼搏,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成绩显著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经历了一个由探索、建立、扩大、改革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森防队伍逐步壮大,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全省初步形成了省、州、县三级森防机构,712名专职人员,1278名兼职人员的防治力量。
    近年来,在国家林业局和国家森防总站的大力支持下,在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森防战线全体职工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两个加快(速)林业发展决定,认真落实省厅2006年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出的“八个狠抓”,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为保护我省森林生态安全,促进森林的健康成长和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管理指标全面完成
    2006年,由于受到持续高温、干旱气候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仍然较严重,发生面积551.58万亩。其中:病害61.84万亩、虫害483.60万亩、鼠害6.14万亩,发生面积占我省有林地面积的2.86%。防治面积461.7万亩,防治率达到83.7%。与2005年相比,发生面积下降了55.47万亩,下降9.14%,发生率下降了4.67%,防治率上升了3.36%。全省呈现出发生率下降,防治率上升的良好势头,年初下达的防治目标“新四率”达到了国家提出的指标要求。通过狠抓“十一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责任状的落实,各地呈现出了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目标纳入地方政府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考核体系的新局面,各级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林业部门之间的“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也正逐步得到落实,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目标管理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
   (二)森防基础建设得到夯实
    全省不断加强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基础建设,已建立“国家级森防标准站”127个,“国家级无检疫对象苗圃”18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35个。特别是2006年通过国家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项目建设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工程的实施,又完成了28个省级测报点、10个省级监测点和8个县级预警中心的建设任务。2006年仅国家和省财政对全省森防的资金投入就达2700多万元,比2005年增加了800多万元。改善了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加快了体系建设步伐,提高了防治能力。
   (三)测报准确率明显提高
    经过“十五”以来的努力,初步形成了省、州、县、乡、村五级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办法,实现了全省测报数据的传输自动化,积极发挥了国家、省、州、县四级测报点的监测作用。如腾冲县林业局通过划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责任区,与所辖的乡镇林业站、保护区管理所和国营林场签订监测责任书,乡镇站(所)与村级监测员签订监测合同,把监测责任具体落实到护林人员身上,按年度进行工作考核,探索出了一条专群结合、以奖代补、监测覆盖面广的监测预警新路子。2006年全省发布灾害预警预报417次,测报准确率达到95%,远远高于国家75%的规定标准,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提供了准确的前期预报。
    (四)检疫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是森林植物检疫从源头上得到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外来引种审批手续,实现了《森林植物检疫证书》的电脑办证及其副本的网上传输,产地和调运检疫及复检工作中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检疫制度不断得到完善。2006年全省产地检疫种子513.4吨,苗木56930.1万株,检疫率99.3%;全年调运检疫种子3433.5吨,苗木67447.5万株,木材909.7万立方米,检疫率99%。二是及时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基本摸清了“家底”。全省现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212种,外来林业有害生物87种,其中从国(境)外传入68种,从省外传入19种;在我省可造成危害的125种林业有害生物中有25种发生面积超过5万亩,而小蠹虫、松毛虫发生面积均超过100万亩,已成为我省目前最主要的森林害虫。
   (五)执法监督取得新突破
    强化检疫执法监督。通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反《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防治条例》的违法行为,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行业管理,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的力度得到了显著加强。实践证明,这是有效防止林业有害生物人为传播的重要手段。2007年3月,腾冲县成立了全国首个县级森林植物检疫执法大队。目前,一些州、市县正在在仿效腾冲的经验和做法,积极申报或筹备成立相应的执法大队。这项工作的突破,必将推动全省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执法监督工作的全面发展。
    森防部门主动与森林公安、当地公安部门紧密配合,开展了对违法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联合执法行动,有力地打击了逃避检疫和无证调运的违法犯罪行为。2006年9月,省站检疫办证窗口发现疑似伪造《植物检疫证》和《木材运输证》,经省森林公安局立案侦查,侦破了这起跨省市的“9.28”团伙伪造案,一次性现场查获《植物检疫证》假证526份,抓获了13名犯罪嫌疑人,挽回了经济损失,保护了森林资源。
   (六)防治工作亮点频现
    一是促进“一个转变”,在促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由灾后救灾向预防为主转变的过程中,全省启动了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利用国债资金安排了5个州、市的17个县(市、区)开展了测报点及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二是抓了“一个创新”,在防治体制创新实践中,选择了澄江、大理、易门作为全省的试点县。将具体的防治行为面向社会,推向市场,积极鼓励和引导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防治专业队和个人进入防治领域,承包具体防治任务,使森防部门从具体的防治工作转为加强对防治工作的管理、指导、监测和服务;三是组织“一个攻坚战”,在进行小蠹虫专项治理工作中,集中人、财、物、科技和管理优势,对昆明、玉溪、红河、楚雄、曲靖、大理等州市受小蠹虫危害最严重的地区组织攻坚战,一年来共安排30多个县(市、区)防治面积达80余万亩,使全省小蠹虫的发生面积下降了29万亩;四是实施“三个歼灭战”。通过采取坚决的除治、预防、检疫、封锁等措施:松材线虫病实现了病死树及发生面积“双下降”,病死树比2005年减少1.28万株,发生面积减少3880亩,瑞丽的疫点已被拔除,畹町疫区面积下降到2420亩,成灾率控制在0.1‰以内;椰心叶甲实现了全林分防治,防治效果达93.6%,做到有虫不成灾;对2州3县的红棕象甲采取了有效的除治措施,将该虫封锁在苗圃范围内除治。
坚持防治工作与林业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森防资金安排上有针对性地向特色经济林和生物质能源林建设的州、县给予倾斜,在防治技术和手段上预先对膏桐的病虫种类进行生活史观察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对核桃主产区的大理、临沧两州市的主要病虫种类开展了调查,对主要病虫害进行了防治,对种植户进行了技术培训,指导其科学地开展对核桃主要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七)科技合作不断扩大
    为提高科学防控能力,针对我省的主要病虫害,与国内大专院校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加大了森防科技攻关力度。由省站主持的“十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监测和综合防治试验示范”、 省重点基金项目“松毛虫可持续控制研究”,与中国林科院合作的“纵坑切梢小蠹引诱试验”、“重点特殊新疫区松材线虫病控制技术的集成与开发”,同美国合作的“中美合作铁杉球蚜天敌互引项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尤其是通过对小蠹虫、松毛虫防治研究项目的实施,指导全省治理面积达500余万亩,充分发挥了科技的引领作用,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八)专业培训得到重视
    为促进森防人员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不断更新,“十五”期间特别是2005年以来,结合我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际,先后举办了检验检疫、松材线虫病监测、预防和除治技术、椰心叶甲防治技术、小蠹虫综合防治技术、松毛虫病毒增殖及林间防治技术、预测预报等各类培训班16期,接受培训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1180多人次,245名检疫员通过培训取得了检疫员资格。同时,各州、市、县级森防站也层层开展专业培训,进一步扩大了培训面,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九)森防宣传开创新局面
    围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领域,进一步加强了行业宣传报道。制定了云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宣传报道工作方案和“意见”,保证了宣传报道工作有组织有领导的进行。全省组建了153人的森防宣传报道队伍,建立了以州市为主的16个森防宣传通讯报道组。加强了阵地建设,充分发挥了《云南森防工作通讯》和“云南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网”的宣传阵地作用。
上述成绩的取得来自不易,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全省广大森防工作者辛勤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保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对全省广大森防工作者,以及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森防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冷静地看到我省森防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些地方还没有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真正纳入重要议程,给其应有的位置,把森防站视为“灭虫队”、“虫虫站”,忽视了检疫机构的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二是重防治轻预防的倾向还未得到明显改变;三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逃避检疫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四是基层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五是新造的人工纯林不断增加,不利的灾害性气候因素增多,加大了保护难度;六是森防事业日益提速,但人员素质仍有差距。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加大力度,严防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
当前,世界各国高度关注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防控问题,将生物安全、生态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一并列入了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了对有害生物的防控。从这个意义上讲,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不仅仅是生态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外交问题和经济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纳入国家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特别强调要按照“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的原则落实各级政府的防治责任,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
    从全国看,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呈快速发展的趋势,种类达8000多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260种中已有37种造成了严重灾害,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超过880亿元。对此,国家林业局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十一五”森林病虫防治工作的“六大重点”。贾治邦局长在听取全国森防工作情况汇报会上强调“要像抓森林防火那样抓有害生物防治”。在云南,以小蠹虫为代表的钻蛀性害虫已成云南最主要的危害虫种,2005年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607.05万亩,首次突破600万亩,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3.1%,每年因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约36亿元。同时,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我省的形势也很严峻,全省外来有害生物达87种。2004年以来又有7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我省,特别是极度危险性的松材线虫病、椰心叶甲、红棕象甲和薇甘菊等,发生面积达10多万亩,对我省国土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有的对森林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持续高温和干旱、灾害性天气频发,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诱因增多,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加之对外贸易频繁,进口木材增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机率增加,对我省林业生态系统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威胁,使防控减灾的形势更加严峻。
    厅党组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全面加强了对我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领导。在体制上,全力争取了以“站”改“局”为主的森防体制改革,经省政府领导和省编委同意,已将“云南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更名为“云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今天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我省森防体制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编制上,经过省厅报请省编办批准,由原15个编制增加到24个,从人员上给予了加强。在工作上,把此项工作列入了厅党组的重要议程,提到了重要而突出的位置。
    林业有害生物具有多重属性和内涵。从自然属性看,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属于自然灾害,它不仅具有一般自然灾害的普遍属性,同时兼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从社会属性看,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控林业有害生物就是保护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就是保护国家利益;从领域和区域看,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影响到各行各业,乃至整个国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影响到广大林业业主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和特殊性。我们要根据生物灾害的固有特性,树立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党中央提出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把我们林业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按照中央和国家林业局的统一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立省”战略的要求,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总目标是:大力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反应等四大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我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集中力量控制重大危险性和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积极总结完善和推广特色经济林病虫害防治技术,使全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扩散蔓延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到2010年,全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成灾率控制在8.6‰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0%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9%。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当前,要认真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新机制
    在对以往成功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和学习外省先进经验,提出全省森防组织管理的新机制。尽快编制出台《云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长期发展规划》。要继续加大防治体制创新,进一步推进以公司或专业队承包具体防治任务的试点,并加快在全省的推广步伐;进一步深化“十一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办法,确保我省“十一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指标的全面实现;要加大对各种试点工作的调查研究、技术指导和经验总结,积极探索符合新形势下我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新措施和新经验。
   (二)全面提升林业生物灾害预警能力
    随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由“灾后救灾”向“预防为主”转变进程的推进,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工作已经成为防治工作的重点。各地要充分发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省级测报点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对危险性、潜在性和外来有害生物的监测,掌握病虫情动态,综合分析数据,定期发布预报,严格重大疫情和突发性灾害的逐级上报制度。全省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由传统的人工调查向以高新技术监测为主的转变,由传统统计分析向以计算机模拟为主的转变,由定性预报向以定量预报为主的转变。在加强监测预报,提升灾害预警能力的过程中,还要加强信息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全省监测预报的准确性;要充分发挥各地林业站和护林员的作用,不断加大群众的参与性;要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全省的监测新水平。
   (三)构建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机制
    要狠抓检疫性有害生物松材线虫病、椰心叶甲和红棕象甲的除治,狠抓小蠹虫、松毛虫和毒蛾等我省主要有害生物的治理,狠抓薇甘菊、紫茎泽兰等有害植物和常发性有害生物的防治。一是加速推进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的转变。加强工程治理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大力推行无公害防治,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强化治本之策。把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加强对林分的抚育管理,及时和科学地清理受害林木和火烧迹地的过火林木。同时加强对现有纯林、低产林的改造,优化林种树种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系统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三是建立协同御灾机制。行政毗邻地区全面推行针对同种林业有害生物的联防联治,提高防治成效;四是将防治机制创新试点所取得的经验和做法逐步向全省推广。
    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要突出“快”这个关键环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云南省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分别制定本级的“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报当地政府批准,并积极争取政府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支持,做好物资储备,加强技术培训,一旦发现疫情,要在规定的时限内迅速向本级政府和上级部门报告。同时,要加强应急处置的实战演练,提高组织应对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加大对责任者的追究。
   (四)强化林业植物检疫执法工作
    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是法规赋予森防部门的职责。加强检疫执法工作,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切断有害生物人为传播途径的主要手段。当前,在继续宣传和贯彻《行政许可法》、《森林法》和《植物检疫条例》的同时,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即将出台的《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松木包装材料处理和管理》,这是林业植物检疫方面第一个正式公布的国家标准,各级森防站必须抓好学习、宣传和贯彻。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强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尤其要突出对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和复检,严控传播扩散。要不断完善检疫制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树立林业执法单位的良好形象。
    为了进一步扭转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我省的严峻态势,严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扩散传播,全省各级森防部门,要下大力气,认真研究和组织联合执法的问题,与各级公安部门配合,多做宣传工作,多争取社会的支持,进一步开创我省检疫执法工作的新局面。
   (五)夯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基础建设
    要高度重视机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技术力量,充实专业人员;要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基础性研究,省级森防机构要重点攻克我省危害较大的主要病虫种类的防治技术,州、县两级要搞好防治手段和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要广泛开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研合作,为防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提高防治手段、科技支撑和机构队伍等的综合防治能力。当前,要按照国家林业局的战略规划,制定我省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反应、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规划,认真做好项目的申报和储备,加强对实施工程项目和资金的管理,积极争取中央、省和各级政府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投入,以争取更大的物质保证和支持。
   (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森防队伍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懂执法、素质高的森防工作队伍,是推进我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远而重要工作。防治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要求,森防队伍既承担着行政管理职能,又肩负着检疫执法重任,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直接执行者。因此,必须保证这支队伍的整体稳定,使他们能专心致致的干好本职工作。把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引进人才、管理人才的工作,列入重要议程,提到应有位置;通过有计划的送出学习和培训等方式,着力对各级现有专业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提高,力争在3—5年内有一个显著的提高和变化。在既抓好业务技能提高的同时,又抓好政治学习和作风建设,切实造就素质高、作风硬、业务强的森防职工队伍。
    三、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我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做出新贡献
    为推动我省现代林业建设新形势的快速发展,实现上述目标和六大任务,在工作中,我们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公益事业。然而,人们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破坏性、防治的重要性和工作的艰巨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对林业有害生物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所造成的损失已大于森林火灾损失的事实还远远认识不清。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光靠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纳入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唤起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在行动上和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和保障。
    实践证明,凡领导重视程度高、政府支持力度大、社会参与面广的地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就顺畅,成效就显著。因此,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与营造林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认识,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林业生产的全过程来加强领导,进一步实现四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要像抓森林防火工作那样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安排好、落实好、实践好;二是领导到位。要实行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三是制度到位。建立和完善防治责任制度,把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到各级林业部门领导肩上,层层建立落实责任制,奖惩兑现制,实行领导责任追究制;四是工作到位。做到目标任务的落实,工作措施的落实,领导工作与具体工作的落实。
   (二)必须进一步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根据国家林业局和我厅对林业宣传工作要求精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宣传工作要从三个方面给予加强:一是要大力加强领导。要把宣传工作作为一项硬任务,作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第一道工序”和“第一个重要任务”。全省州县森防部门,要全面建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要建立宣传经费重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列入部门预算;建立宣传报道队伍工作机制,要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抓宣传;建立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和作品奖励机制,进一步激发搞好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以正面宣传报道为主,弘扬正气为主,着力宣传报道好林业有害防治的地位、作用、任务、重点、热点和难点,以及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果,为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外部条件。三是要创新宣传工作方法。在继续发挥好现有《森防通讯》、“信息网络”宣传阵地的同时,在方法上、形式上、内容上、谋求新的突破。努力开创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宣传报道工作的新局面。
   (三)必须进一步强化管理,严格执法
     要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坚定不移地走依法防治的路子。森林植物检疫是国家执法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检疫机构分别代表各级政府执行行政管理和行使行政执法,负责执行国家的植物检疫任务。我国和我省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的教训和案例告诉我们,造成新疫点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检疫执法不严。而在过去的工作中,我省部份地方森林植物检疫执法工作做得不到位,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一是加强源头管理,抓好产地检疫,杜绝有害生物从源头扩散;二是加强调运检疫和复检工作,严防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三是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坚决打击逃避检疫等违法行为。
   (四)必须进一步拓宽渠道,加大投入
     云南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欠发达省份,边境线达4061公里,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防治有害生物危害的任务任重道远。2005年以来,我省森防工作在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投入上连创新高。但这些投入与我省承担的防治任务相比,与有害生物发生严重的实际情况相比,投入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不仅要继续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扶持,各州、市、县也要全力争取当地财政对森防的投入,多向当地政府和财政部门汇报、宣传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严重性、危险性,争取纳入预算;同时还要在“谁经营,谁防治”上下功夫,多层次筹措资金。资金筹措方面,要建立配套机制,各级政府和林业经营者都要进行配套;对监测预防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实行激励机制,给予奖励。要上下共同努力,探索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森防经费投入机制。
   (五)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突出职能
    森防工作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建设生物质能源林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自主改革的力度。
为突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和灾害防控三项职能,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防治机制、责任机制、管理方式的改革,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以省站“站改局”为契机,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和协调有关部门,争取支持,尽快实现州(市)县两级森防机构的更名,加快由事业管理向“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转变,更好地履行法律赋于的职能。
   (六)必须进一步加强研究,提出新策
    我省是全国四大重点林区之一,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是大力发展林产业的最适宜区,同时也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较为严重的省份。在省委、省政府加快林产业发展和深化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程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还面临着在林改中如何落实“谁经营、谁防治”的问题;在特色经济林、生物质能源林建设中如何防治主要病虫害的问题以及在科学防控中如何加大联防联治力度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深入研究,提出新的应对策略,已成为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当务之事、当事之责,要引起高度重视,列出专题进行研究,为巩固林改成果、加快林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同志们,新时期的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希望、充满挑战的事业。形势已清楚,任务已明确,目标已确定。希望全省森防工作者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林业局和国家森防总站的关心支持下,团结奋进、求实创新,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为推进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富裕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