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林草要闻 > 正文

昭通市分区域优化造林树种提高造林绿化质量

2008-03-20 17:42:10   来源: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分享到:
     几年来,昭通市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合理选择造林树种、优化造林技术模式,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效,走一条生态建设和后续产业培植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对金沙江、牛栏江干旱和干热河谷区,主要采取木豆与印楝、车桑子与膏桐、银合欢与桉树混交等典型造林模式;二是对剧烈面蚀、沟蚀以致崩塌,地表为薄层半风化覆盖,植被稀少的中山地带,主要采取刺栎与马桑、华山松与刺槐、华山松与旱冬瓜混交等典型造林模式;三是对低温冷涝、冬季冰凌、乔木树种难以成活生长的地区,主要采取悬钩子与草、接骨木与草带状混交等典型造林模式;四是对海拔在1000米以下,土层相对深厚,土壤肥沃、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主要采取杂交竹、慈竹与皇竹草,桃、李、橙、柚、柑桔与砂仁、板栗与苦丁茶混交等典型造林模式;五是对海拔在1900米以上,雨雾日较多,适合方竹生长及天麻繁殖的区域主要发展天麻菌材林和附加值较高的竹种,采取方竹与木姜子、筇竹与苦桃、野毛桃与野樱桃混交等典型造林模式。(陈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