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被林火围困或袭击,要果断决策,迅速选择突围和避火路线,采取正确的避火方法,避免发生伤亡事故。在较开阔的平坦地,可以以河流、小溪、道路为依托迅速撤离。自救方式:点火解围、强行顶风冲越火线、卧倒避烟(火)、快速转移。
A、点火解围
在较开阔的平坦地,可以以河流、小溪、道路为依托,使用点火器点迎面火,使新火头向大火头方向逆风蔓延,阻挡火锋解围。请注意在控制线另一侧一定要有巡护人员,以防飞火产生新火点。
在无河流、小溪、道路为依托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点火器点顺风火,扑火队员跟火进入火烧迹地避火,并用手扒出地下湿土,紧贴湿土呼吸或用湿手巾捂住口鼻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B、强行顶风冲越火线
当点火或其他条件不具备时,切忌顺风跑,要选择已经过火或杂草稀疏、地势平坦的地段,用衣服蒙住头部,快速逆风冲越火线,进入火烧迹地即可安全脱险。
C、卧倒避烟(火)
在点火解围来不及、就近有河流(河沟)、无植被或植被稀少的迎风平坦地段时,用水浸湿衣服蒙住头部,两手放在胸部,卧倒避烟(火)。卧倒避烟(火)时,为防止烟雾呛昏窒息,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扒个土坑,紧贴湿土呼吸,可避免烟害。
D、快速转移
发现大火袭来、人力无法控制时,只要时间允许,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发生伤亡
除专业人员有点火器,我们一般公民可以用火柴和打火机。在森林内游玩突遇森林火灾也应尽快远离一些危险地带,如:岩石裂缝、鞍状山谷和具有破碎特征的地形。若三种地形条件和陡坡结合在一起,会使垂直方向的火焰向水平方向发展,导致热空气的传播速率大大增加,林火行为突变,易发生伤亡事故。
恶劣的天气条件、不利的地形和易燃的可燃物,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扑救森林火灾过程中极其危险的林火环境。
A恶劣的天气条件
10:00-16:00时段,尤其是午后,风大物燥,火场气温高,相对湿度小,风向易变,火场烟尘大,能见度低,是扑救森林火灾极其不利的时段和天气条件。在防火期内,大风是最危险的天气条件。风是影响林火行为最主要的因子之一。
B不利的地形
陡坡会自然地改变林火行为,尤其是林火的蔓延速度。随着坡度的增加,火焰由垂直发展状态转变成为水平发展状态,大大提高了辐射热能的传播。火焰上空形成对流柱,产生高温使林冠层和空中可燃物预热。浓烟为受热气体上升到冠层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越过山顶直接扑救林火或沿山坡向上逃避林火都是极其危险的。
窄山脊线(拱脊)是很危险的地方。在那里往往产生热辐射和热传导,温度极高,人无法忍受。若山脊线附近着火,其林火行为瞬息万变,难以预测,这是因为林火使空气升温沿坡上升到山顶,与背风坡吹来的冷空气相遇,而形成飘忽不定的阵风和空气乱流运动。
窄谷(或狭窄草塘沟)、岩石裂缝会改变林火行为。窄谷(或窄谷草塘沟)和闭塞的山谷河道会增加热空气的传导速率,容易产生新火点。
当窄谷通风状况不良,火势发展缓慢时,将产生大量烟雾并在谷内内转沉积,有大量一氧化碳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火对两侧陡坡上的植被进行预热,可燃物燃点降低,热量在逐步的积累,预示着爆发火和火爆即将发生。一旦风势发生变化,烟雾内转消失,火势突变而形成爆发火和火爆。若扑火队员处于其中,极难生还。
此外,应引起高度注意的是,许多窄谷只有一个进出口,俗称葫芦峡,即三面环山。它的作用如同排烟管道,为强烈的上升气流提供了通道,又为空气的补充创造了条件。
破碎特征的地形(一般指凸起的山岩),由于其独特的地形条件,往往产生强烈的空气涡流。林火在涡流的作用下,容易产生许多分散的、方向飘忽不定的火头。
鞍状山谷是指两个高点之间的低洼区域,那里经常是温度极高和浓烟滚滚的险地。
白天,山谷受热,产生上山火,逐步形成谷风;夜间,产生下山风,逐步形成山风。山坡中段,因受这种不定的谷风、山风循环变化的影响,风向不定,是林火行为不稳定而又十分活跃的地段。若主风方向与鞍状山谷平行,必将产生强度高、蔓延速度快的林火,是林火快速发展,而又缺乏阻力的危险地段。
C易燃的可燃物
火场周围可燃物水平和垂直分布状况影响着林火行为的变化。尤其是阳性杂草和易燃灌木地段,会突然增加林火蔓延速度,改变林火燃烧方向,产生高强度的林火。针叶幼林或可燃物垂直分布明显地段,地表火和树冠火同时发生,形成立体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