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昌宁县结合县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三面环山、一水穿流、田城相间的独特生态环境,按照"省级园林县城"建设的具体要求和标准重点在实施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加强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围绕"山更绿、水更清、田更美、园更靓"的目标来规划和打造昌宁山水田园城市。
2012年以来,该县大力开展绿化荒山行动,通过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广泛参与,实现绿化荒山36.59万亩,选择既让农户受益,又能保护山体、绿化荒山的"双赢"树种进行绿化。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坚持走"人往宜居山坡转移、田地留给子孙耕"的持续发展之路,依托防护林、退耕还林、异地植被恢复造林等项目,保护和恢复县城面山植被,打造田园城市绿色屏障,采取"见缝插绿、拆房增绿、规划建绿"等措施,完成右甸河滨河绿化带、龙潭公园等重要亮点绿化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
注重保护和开发并举,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实行林业部门与农户结合,进行科学规划,逐年采伐。对永久不能砍伐的林木,政府拿钱出来进行保护,以长效机制有效运行促生态文明的长足发展。
加大古树命名和保护,该县境内生长着15.4万株古茶树, 千年古茶树就达1万多株,为了规范管理工作,出台保护古茶树的规定,为古茶树量身订制了"套餐",确保树木有"姓名",有"亲人",并建立长效保护机制,2014年,成立了古树茶保护与开发协会,推动古树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合理进行田园县城规划建设,根据山区和坝区气温、湿度等自然条件的不同,采取山上打造茶叶,山下打造田园城市,山乡结合部打造美丽乡村的方式,既解决好农民增收致富问题,又解决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问题。为确保"田园城市"的称号,该县将南部保护的1万亩耕地,北部保护的2万亩耕地的目标纳入田园城市保护范围,做到既对历史负责,又对子孙后代负责。
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呈现出"田园景观化、景观田园化、田园景观城市化"的良好景象,生态质量得以提高,人居环境得以优化,全民绿化意识全面增强,实现了"绿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县城绿化目标,山水田园城市特色景观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