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昭通:“六抓六提升”力促林业产业发展

2018-08-01 10:30:03   来源: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分享到:

近年来,昭通市立足山区、贫困、民族、多灾"四位一体"市情,以"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五美建设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方向,以抓实基地建设、抓好提质增效工作、抓牢产业园区建设、抓准科技服务水平、抓新品质品牌打造为抓手,全面提升市域林业产业优强发展,不断改善林农生活水平,助力云南最美城市建设。

抓示范样板基地建设,提升现代林业产业基础:本着突出特色优势、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区域发展的要求,优化空间布局,加大农村林地有序流转,促进基地适度规模发展。加快建设以花椒、核桃、竹子为主的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017年,全市现代特色经济林保有量806万亩,其中,花椒120万亩,投产72万亩(盛产期53.79万亩);核桃424万亩,投产174万亩(盛产期60万亩);竹子242万亩,投产100万亩;木漆等林化工产业20万亩。

抓产业集群,提升壮大林业产业发展实力:坚持以农特产品一体化为重点,推动土地、人才、技术和龙头企业等生产要素向现代林产加工产业园区集聚,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为支撑的现代物流营销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以昭阳、鲁甸、巧家、彝良等县区为核心的产业特色突出、企业紧密合作、辐射带动力强的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林业产业集群。2017年,全市认定了48家省、市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其中,省级19家,市级29家。成立林农专业合作社354个,其中20个被云南省林业厅、省财政厅、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联合授予省级示范社称号,1个被国家林业局评定为全国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抓林下经济,提升林业产业综合效益:坚持发展林下经济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紧密结合,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孕育了丰富的林下资源,如森林药材、森林蔬菜、森林景观植物等,尤以天麻、杜仲、黄柏、重楼、黄精等森林药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林下种植19.43万亩,林下养殖166.75万只,产值达24亿元。

抓林业产业市场体系建设,提升推进品牌塑造:随着林业产业化水平的迅速扩张,林业产业市场体系随之不断完善。截止2017年,成功选育出了"鲁甸大麻""云林""庆丰""永泡""镇核"等系列核桃良种,其中"鲁甸大麻1号、2号"获世界第七届核桃大会"中国优良核桃品种"称号。昭通青花椒共认定了"永青""巧青"等11个良种在全市推广种植。注册普通商标5个,即"三川半""牛栏江""梭山""梭山青花椒""金江花椒"。无公害产品认定1个,产品名称:花椒;认定产量1200吨;认定产地包括巧家县白鹤滩镇、药山镇、老店镇、新店镇、崇溪镇;同时,昭通市大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2016年完成"梭山乡青花椒"GAP认证、完成"花椒生态原产地"和"绿色食品"认证;完成国际清真食品认证、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认证。

抓"森林人家"建设,提升森林文化传播:近年来,昭通市以良好的森林资源为背景,以较高游憩价值的景点、设施为依托,充分利用昭通市森林生态资源和乡土特色产品,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为游客提供了吃、住、娱等服务的健康休闲型品牌旅游产品,引导游客用生态保护的旅游态度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为弘扬、挖掘和传播森林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6年9月制定出台了《昭通市森林人家认定监测管理办法》,补助130万元,完成了13家森林人家的认定工作。将昭通市林业产业的一产、三产有机的进行了融合,进一步推进了昭通市"森林人家"的建设,同时也为推动昭通市林业经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抓生态旅游打造,提升林业产业培育新概念:坚持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积极合理开发,通过举办学术论坛、摄影文化节、专题画展,出版旅游画册、邮票,开办网站、翼装飞行等形式多样的官传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摄影、观鸟、探险爱好者前来观光、观鸟、旅游等。同时对保护区进行科学的规划,着重打造有特色、有亮点的生态旅游,打造出具有大山包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目前,大山包、药山两个国家级保护区都完成了生态旅游总体规划,铜锣坝等保护区也开展了相应的生态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