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林草局对政协云南省十二届二次会议第167号提案的答复

2019-08-23 15:55:40   来源: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分享到:

云林函〔2019〕291号

 

韩润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我省地质公园名片、助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管理现状

自2000年国土资源部开始建立国家地质公园、2013年我省开始建立省级地质公园以来,我省先后申报或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共13处,省级地质公园1处,总面积:2646.01平方千米。其中:国家地质公园12处,面积2297.67平方千米,国家矿山公园1处,面积238平方千米,省级地质公园面积110.34平方千米。由州、市或县、市、区机构编制办公室正式批准的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11个(巍山红河源国家地质公园、东川国家矿山公园、盐津乌蒙峡谷省级地质公园暂无机构设置),在编人员325人,其中:地学专业人员24人。累计投入地质(矿山)公园建设资金66.9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3829万元(国土、发改渠道),省级财政投入4094万元,州(市)、县级财政投入35.03亿元,社会投资30.18亿元。累计实施地质遗迹调查、保护项目14批次40余个,基本查明了我省地质遗迹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规模、等级、形成演化机理。澄江动物化石群、罗平生物群、石林、腾冲火山地热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美学价值和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珍稀地质遗迹得到有效保护。

地质公园带动当地旅游业、餐饮娱乐等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创产业、健康产业、种植养殖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快速发展,对旅游业的带动尤为明显。全省地质公园累计接待游客18395.00万人,博物馆接待旅客2508.2万人,门票收入 1571507.23万元,旅游总收入12272176.14万元。  

地质公园开展职业培训5731人,开展科普活动933次,群众科普427.33万人,发放宣传材料194.3万册。建设地质公园博物馆16个(其中贫困地区5个),总面积59309.21平米(其中贫困地区 8668.76平米)。建设地质广场15个(其中贫困地区4个),总面积85843平米(其中贫困地区49467平米)。公园博物馆和地质广场为游客和当地群众提供了科普和文化教育娱乐场所,提升了当地的旅游和公共服务水平,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地质公园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有效增加社会就业。全省地质公园直接增加就业人员50951人(其中贫困人员4608人),间接增加就业人员862562人(其中贫困人员13779人)。直接就业人员合计总收入271879.55万元,间接就业人员合计总收入338049.47万元。

实践证明:地质公园是保护和合理利用珍稀地质遗迹资源的最好方式,对于提升旅游内涵、助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地质公园的发展也凝聚了韩委员等许多专家的智慧与心血,在此深表谢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地质公园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体系不健全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上。

(一)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投入机制未建立、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标准规范更新慢、人才培养未受重视、科技支撑相对乏力等几个方面。

(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衡、类型上的不均衡、结构失调和功能作用发挥不到位等。

三、下步工作计划

此次机构改革,省林草局整合了国土、住建、水利、环保、农业等部门的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等自然保护地的监督管理职责,成立了自然保护地管理处,统一监管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地。以本轮机构改革、职能整合为契机,我局认真谋划地质公园科学发展,下一步拟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编制地质公园空间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深度融合,编制地质公园空间规划,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谋划地质公园科学发展。坚持规划引领,积极引导支持资源、建设条件俱佳的重要地质遗迹所在地建设省级地质公园并在相关条件成熟时申报建设国家地质公园。今后一段时间将重点打造省级地质公园。

(二)开展地质公园现状评估和优化整合。根据自然保护地评估方案,开展地质公园现状评估,摸清地质公园资源家底,保护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开展地质公园优化整合,合理调整地质公园空间范围,将周边已查明的有价值的地质遗迹划入已建地质公园或划建新的地质公园。   

(三)多渠道争取地质公园建设资金。积极与国家林草局、省财政厅沟通对接,争取国家、省级财政以及社会投资对我省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工作的支持。

(四)加强地质公园管理制度建设。在国家出台地质公园管理法规后,研究出台符合我省实际的地质公园管理规定。

(五)做好地质公园信息系统建设与地质公园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地质公园信息化与"一部手机游云南"深度融合。与省直有关部门合作,不断优化完善"游云南"APP的各项功能。一是持续完善地质公园解说展示方式。推动开展省级以上地质公园的扫码识景工作,通过将园区景点的介绍、解说内容制作成"扫景点"二维码,给游客提供更直观更便捷的展示方式,持续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加园区内容英文解说。积极推进"游云南"APP英文版的开发工作,逐步完成园区已有的景点介绍、解说等内容英文化,满足更多国际游客的使用需求。不断丰富平台旅游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借助这一平台,扩大地质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地质公园科学发展。

(六)提升科普宣传内涵与质量、改造提升解说与标识系统。加强重要地质遗迹研究,拓展地质遗迹内涵。研究制定解说系统建设标准,指导地质公园淘汰老旧落后解说标识系统,代之以包含二维码、可随时获取科普、警示信息的解说牌。加大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力度,逐步使地质公园全部建成我省地学科普教育基地。

(七)强化人才培养、科技支撑。探索园校合作,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发挥人才、科技在地质公园建设中的作用。打造涵盖地质、地理、生态、工程、动植物、管理等专业的地质公园专家团队,成立云南省自然保护地或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为地质公园申报、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2019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