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临沧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积极服从服务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大局,强化措施,完善机制,防治并举,扎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预防、检疫、除治工作,着力于保护全市森林资源,筑牢边境地区生态安全屏障。
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年内出台了《临沧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临沧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和办公室两枚印章正式启用,滇西七州市(大理州、楚雄州、普洱市、临沧市、保山市、怒江州、丽江市)林业有害生物联合防控合作协议在大理签订,政府间、林业部门间"双线"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四率"指标严格控制在上级下达范围内。2018年,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坚持在预防上下功夫,在除治上见成效,严防严控,防治并举,病虫害常发区监测达到全覆盖,确保"四率"指标有效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把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减到最少。年内全市共发生林业有害生物面积54.206万亩,成灾面积0.917万亩,完成防治面积53.333万亩,防治率达到98.4%。"四率"指标完成情况分别是:成灾率0.54‰,低于省厅下达指标4‰的3.46个百分点;无公害防治率88.3%,高于省厅下达指标85%的3.3个百分点;测报准确率97%,高于省厅下达指标90%的7个百分点;种苗产地检疫率100%。
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面对松材线虫病防控严峻形势,采取检疫、普查双管齐下的防控措施严密防控松材线虫病传入。一方面强化检疫,加大调运检疫管理工作力度,严禁到疫区或疫情发生区域调运松材及其制品,对流入松材制品及制品加大复检力度,阻断流入渠道。另一方面制定《临沧市2018年松材线虫病疫情集中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好春秋两季松林资源普查工作,完成春季调查面积467.13万亩,调查枯死松树219株,采集枯死松树样株101株;秋季调查面积361.02万亩,调查枯死松树431株,采集枯死松树样株158株,确保全市476万亩松林资源安全。
薇甘菊疫区摘帽工作明显加快。2018年,薇甘菊除治以落实政府、部门、经营者责任为重点,抢抓时间节点,完成薇甘菊除治面积1.0378万亩,其中镇康县0.24万亩、耿马自治县0.1678万亩、沧源自治县0.64万亩,有效控制了薇甘菊的蔓延危害。
林业植物检疫执法活动扎实开展。制定《临沧市2018年林业植物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林业植物检疫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检疫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阻止松材线虫病、薇甘菊、红火蚁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扩散,切实保护好全市林业森林资源和国土生态安全。全市组织开展执法活动173次,出动执法人员640人(次),与相关部门联合检查96次,与相关区域联合检查52次,检查苗木花卉基地195个,检查种苗花卉3307.85万株,检查涉木企业201家,检查竹木材等10.82万立方米;检查木质包装箱、线缆盘949个。
国家级中心测报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善监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级中心测报点防治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双江县第一批国家级中心测报点防治能力提升项目已完成基建项目和仪器设备调试,完成项目总投资50万元,项目进入检查验收阶段。永德县第二批国家级中心测报点防治能力提升项目,中央投资39万元已到位并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工作进展顺利。
防治方式进一步拓展。全面落实谁经营谁防治责任,积极推进社会化防治方式,防治经费得到落实。2018年,全市投入防治经费19224万元,其中财政项目资金89万元,社会投入防治经费19135万元。
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切实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信息工作,及时反映林检工作动态,宣传临沧亮点和成效,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良好氛围。林检系统共发布信息65条,制作并设置永久性宣传碑70块,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微信等宣传186条(次),悬挂横幅标语32条,深入林区、林业有害生物高发频发区、重点生态保护区域进行宣传39场(次)、培训62场(次),张贴、发放宣传单及图册21570份,发放宣传纸杯、宣传袋等物品3500份(个)。
队伍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重视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林检队伍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良好、作风过硬、保障有力的林检队伍。年内组织参加4期国家级培训,3期省级省培训,市、县(区)参训人员达17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