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关县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落实新一轮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天保工程及脱贫攻坚补短板项目实施造林任务17.5万亩,其中竹基地建设14.6万亩,为解决造林建设用苗瓶颈,提高苗木质量,积极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全面开展种苗管理建设各项工作。
抓实源头管控,确保种源纯正
为向工程造林和产业建设提供合格的优质苗木,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种源、就地育苗就地移栽的原则,大关县狠抓种苗基地建设工作,确保造林优质苗木的供给。积极鼓励有育苗经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公司、育苗大户进行育苗,充分发挥中心苗圃、骨干苗圃、信誉苗圃的作用。为确保筇竹苗木来源清楚、品种质量纯正,今年,从筇竹开花、采种、播种、培育管理、出苗、用苗进行全程监控管理。育苗户找到有开花的筇竹,要及时报备登记,安排种苗站工作人员到现场确认,育苗户对开花筇竹找专人看护,种子成熟后,安排人员现场监督采种,并将收集到每个育苗户的采种地点、采种数量、图片等信息进行装档。
强化技术培训,培育优质苗木
种苗是工程造林的物质基础,关系着造林成败的命脉。2019年大关县共育苗3231.6万株。其中:筇竹苗装袋1433.6万个,方竹苗装袋1690万个,黄柏苗98万株,七叶树10万株。为确保种植一片,成活一片,富足一方,大关县林草局共组织开展三期由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育苗大户共240余人次种苗建设管理培训。从种子采集、种子贮藏、营养土配制、容器苗培育、病虫害防治、除草、施肥等方面对育苗户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同时,抽调技术骨干力量,到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指导。今年以来共安排50余人次到每个育苗点进行现场指导,极大提高育苗户对苗圃的培育管理水平,为提供优质种苗奠定坚实基础。
抓牢种苗检测,确保质量过硬
为认真开展苗圃地苗木质量检查及上山造林苗木的全检工作,参照云南省地方标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DB53/062-2007),结合大关县林木种苗管理工作实际,制定筇竹容器苗,筇竹、方竹2年生裸根苗及七叶树1年生裸根苗地方标准。严格按照标准及程序依法依规依进行苗木检测。凡上山造林苗木均经过出圃前和出圃后的检测,具备"三证一签",严禁使用未经检测的苗木或检测不合格的苗木上山造林。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现地起苗原则,即由林草局有资质的种苗检验员到地块监督起苗,苗木地块必须是之前所查验过的地块;二是坚持起苗运苗过程中有技术员全程跟踪、监督原则;三是坚持高标准原则,苗木运到造林地块后,林草局种苗检验人员按照2006年12月云南省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主要造林树种苗木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062-2006)进行现场检测验收,苗木合格率达90%以上(含90%)方可使用。合格率达不到90%的苗木,视整批苗木为不合格苗。要求苗木检验人员实事求是按上级要求的方法步骤认真细致的开展检测工作,杜绝使用人情苗、关系苗、劣质苗。
严格依法管理,强化监管力度
按照有关要求在全县范围内严格规范种子广告发布行为,依法打击虚假广告宣传,认真落实《种子法》规定的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和标签制度。对无证和无签生产经营者进行严格查处,严格整顿和规范林木种苗生产经营秩序,依法打击非法经营,制造假劣种苗和长途贩运种苗的行为,对种苗生产、经营,使用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实行公正执法,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管理,确保我县林业生产建设种苗质量。
建立利益链条,助力脱贫攻坚
紧紧依托苗木种苗建设,鼓励指导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育苗大户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链条。通过流转土地,育苗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等过程中所需临工就近聘用,并优先使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群众流转土地得租金、就近务工得薪金,推进组织化规模化发展进程,增加群众收入,助力脱贫攻坚。今年,全县共有村集体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育苗大户20余家,共流转土地800余亩,流转费用38.3万元,临时用工5.9万余人次,共支付工资590余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万余人次,支付工资29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