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湖为海,云南对外开发加速度

2020-10-14 15:29:08   来源:云南网   

纵观地球上漫长的生命进化史,动植物的繁衍生息都离不开水,逐水而居成了一切生命的共性,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而在云南,相较在崇山峻岭间奔腾向前的大江大河,湖泊附近的地形相对平缓,更适合人类聚居。

因此,形成于340万年前的滇池周围,就孕育了灿烂的古滇文明。

早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滇池附近就有了穴居的古人类。

到新石器时代,滇池附近大量先民聚居,周边发掘出的陶制壶、罐、盘、钵、瓶、纺轮和石斧、石锛等生产生活器具,以及堆积的螺壳,再现了当时滇池沿岸古人类磨石为器、纺织养畜,和靠水吃水以螺肉为食的生活场景。

古老的文明就这样在滇池边展开,到青铜时代达到古滇文明的巅峰,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滇王金印,更是云南隶属中央王朝最早的物证。

高原断陷闭合型,这是云南湖泊生态系统的典型特点,在这里,水生生物独立演化,不同的湖泊生态系统造就了不同的动植物,也塑造了人类不同的生存、生活、生产状态。

抚仙湖最深处155米,是除长白山天池外,我国第二深水湖泊,湖内出产20多种鱼类,特别是抗浪鱼,为其独有,而抚仙湖畔渔民的车水捕鱼,是世界捕鱼史上罕见的捕鱼方式,显示了先民体察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仍保留着母权制家庭形式,成为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典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剖面。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前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帕斯卡·帕梅尔认为:“云南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风情。在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中,云南形成了很好的经验和做法。”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湖泊承载了多少文人雅士的梦想,清代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以滇池为主角,让“古今多少事,都付一联中”;流传在洱海附近的“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则用短短几个字,尽展湖光山色的旖旎。

云南没有海,却喜欢以海命名湖泊,高原九大湖泊中,洱海、程海、阳宗海都以海命名。

云南没有海,却走出了伟大的航海家郑和,600多年前,郑和就是从滇池边的晋宁出发,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2017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表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云南北上连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接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唯一可以同时从陆上沟通东南亚、南亚的省份,融入“一带一路”,云南对外开放加速度。

2019年8月,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设立。

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上,云南4800万人民正开拓创新,奋勇向前,和世界各国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一起架起“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编辑:杨希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