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施甸县,杨善洲老书记就是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的人。他给后人留下了一座价值3亿多元、56000多亩的善洲林场,如今,山绿了,周边的群众富了,善洲精神早已深深地烙进了施甸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灵魂深处。
施甸县酒房乡摆田社区麦地山二组坐落在善洲林场中,这段时间正是林场松果成熟的季节,村民杨海成一大早就带着家人进山采松果,单是在这棵松树上,老杨就采了两箩筐松果。提到松果给家里带来的收入时,杨海成喜上眉梢,他开心地说:“我每年采摘松子的时间大概是十五六天,每年的收入在四五千元左右。”
据酒房乡摆田社区党总支书记段绍合介绍,摆田村的森林覆盖面积达到90%以上,能够产松子的华山松占40%以上。群众在森林里面采摘的野生菌收益和每年采摘松子收入,可为摆田村1200多户人家每年增收800元至1000元。
在红色旅游景点善洲林场的便利店,工作人员正在整理货架上的商品,大大小小的来自善洲林场的山货琳琅满目。“这些都是我们善洲林场的一些山货,有当地的核桃,都是老品种的,有野生蜂蜜,有鹿茸、山楂,野生木耳,还有松针,可以泡茶喝。”便利店负责人段丽娟一见到记者,就热情地介绍起来。
善洲林场场长王金波20年前还是毛头小伙儿,当年他跟随杨善洲老书记一起进山植树造林,老书记离世后,他一直守护着这片林海,并成长为善洲林场的场长。王金波说:“老书记留下来这片56000多亩的林子,每年给周边的群众带来的收益在一亿元左右。”
杨善洲老书记生前曾立志要让施甸的山绿起来,让群众富起来。秉承老书记的遗志,施甸县近年来从生态最脆弱的怒江流域着手,通过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生态林果经济,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杨德何是仁和镇交邑村下山后小组的果农,他在自家的山坡地上种植了不少的酸木瓜。今年他家的酸木瓜不仅个头大,色泽还十分亮丽。“我在这儿花了3至5年时间种植了10多亩酸木瓜,今年摘了5至6吨,卖了10000多元钱,我觉得很划算种植。”说起今年酸木瓜的收入,杨德何一脸喜悦。
据了解,施甸县近年来已先后实施退耕还林五万多亩,带动怒江流域的群众种植经济林果10万多亩,造林的树种主要有芒果、澳洲坚果、核桃、软籽石榴、酸木瓜等。目前,林果已经进入初产期,产值大概在7000万元左右,3至5年后,林果将进入盛果期,预计产值将达到3亿元以上。(段晓波 杨林元 杨磊 瞿柯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