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大关县抓实“一县一业”筇竹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2020-04-27 00:00:00   来源: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分享到:

决战脱贫攻坚以来,大关县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发挥竹类资源禀赋优势,坚持脱贫攻坚与保护利用并重,"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把"一县一业"筇竹产业发展作为全县的脱贫产业、生态产业进行重点打造,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综合施策创建"一县一业"筇竹产业特色县,让竹山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通过新建、改造,全县竹基地面积达54.58万亩,其中享有"天下筇竹第一镇"美誉木杆镇,占世界筇竹分布面积的58.1%,占昭通市筇竹面积的79.8%。截至目前,全县以筇竹产业为依托实现了3.16万人稳定脱贫,筇竹产区14.8万余人受益。

一、打破思想禁锢,高位推进竹基地建设

按照"一核、两路、三带"空间布局,打造南北百里竹产业带。"一核",以木杆镇为核心;"两路",高速路、二级路两旁种竹绿化;"三带"即3条竹林带,一条从上高桥乡团结村到悦乐镇大坪村、翠华镇兴隆村、金坪村,一条从玉碗镇石灰村、出水村、火地村到天星镇营盘村,一条从寿山镇甘海村、中坪村、益珠村、元坪村、小河村到高桥镇高桥村、甘河村、联盟村、车来村、新场村、太华村再与木杆镇相接。打破小富即满的思想,发起"菜地革命",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在筇竹适应区域动员群众拿出好田好地,不留死角,全覆盖的推进筇竹种植。县委政府整合项目资金,主要领导抓好统筹,下沉一线,靠前指挥;各乡镇、各部门咬定目标,抢抓节令,举全县之力推进竹基地建设。2017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竹基地建设资金1.08亿元,按照种植技术规程,完成竹基地建设23.7万亩。2019年,全县实现林草产总产值2.4亿元,有林面积89.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

二、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培训和管控力度

印发《竹产业发展考核奖励办法》《竹笋经营及笋山管理工作方案》等文件,设立竹产业发展中心,组织技术培训,按照低效竹林提质改造四砍四留原则,即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老留嫩、砍坏留好;护笋养竹三采三留,即采小留大、采弱留强、采密留稀均匀分布的原则对竹农进行技术培训,提升竹农对竹资源的管护能力。由县林草局、森林公安局和市场监督管理局抽调人员设置卡点,组建巡山工作队,对竹产业进行有序监管,有效打击乱采、滥采和扰乱市场行为,维护竹农权益,增加笋产量,实现竹笋采笋、销售秩序正常化,实现竹资源的护笋养竹科学管护,可持续发展新局面。进一步强化竹农"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意识,加强与西南林大、川大、省林科院等院县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实验室,为竹资源培育和竹产品加工提供技术保障,开展种植、抚育、改造、加工等技术培训2000余人次,建设育苗基地33个,年出优质苗1500万株以上。

三、打造优势品牌,延伸产业链条

实施品牌战略,积极组织县内企业探索国内国际市场。大关筇竹杖在北京首届世界竹藤大会上作为国礼赠送,筇竹家具被世界竹藤组织永久收藏;"乌蒙源生•至尊筇竹"圆竹家具荣获2018年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竹博会金奖;"中国筇竹之乡"申报成功,成为云南省首个"中国竹业特色之乡"。筇竹产业园区、国丰林产、鑫兴竹笋加工、筇竹笋交易中心、"一村一品"加工车间等一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为延伸产业链条打牢了基础,其中:木杆筇竹(扶贫)产业示范园项目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161665.68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411.45平方米,一期总投资7665.34万元,目前已投入征地拆迁资金800余万,启动园区入园公路建设;该项目按照配套服务区(A区)及生产加工区(B区)进行总体布局,产业基础良好,依托本土筇竹资源,条件优越,将进一步推动筇竹产业化,既带动有农业经济,也促进工业经济,还有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示范,全县2019年筇竹鲜笋产量已达16520吨,竹笋年加工能力6000吨,一产业产值1.65亿,二产加工产值2.2亿,预计在2025年筇竹笋年产量将达5.94万吨,筇竹笋一产年产值将达8.47亿元、二产加工产值将达12.66亿元,竹笋综合产值将达21.13亿元。

四、发展竹产业观念逐步形成,群众收入稳步提升

通过不断宣传和高位强势推进项目建设,干部群众对发展竹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得到增强,发展竹产业的理念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发展竹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干部和群众基础。同时,积极探索党支部、企业、基地、合作社与农户的"订单生产"合作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加群众收入,壮大企业实力,例如:"位于吉利镇营底村的大关县瑞兴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脱贫攻坚期间孕育出的一个新型经营主体,2019年,以社员通过小额贴息贷款和创业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100万元建设了200亩天麻基地和100万株的筇竹苗基地,依托培育的筇竹苗圃基地和火地全小组群众以5400余亩荒山入股合作社的基础,创新思路、改变传统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按照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争取涉农整合资金120万元建设了3000亩筇竹基地并已竣工验收,解决了产业发展小、散、弱问题,初步实现了产业发展规模化,提高了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全县有涉竹加工企业5家、涉竹家庭农场1户、涉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组织68个,其生产筇竹笋产量已占产业总量的38.47%。大关县通过组织筇竹产区竹农积极参与,采取竹林流转、竹林入股、竹林托管、合作社统一经营等多种形式,把从事主导产业的3万余户农户、0.7万户建档立卡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紧密联系起来,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科学合理经营,盘活竹林资源资产20余万亩。例如:把筇竹作为脱贫的支柱产业的木杆镇,2019年实现竹笋产量5000吨,筇竹户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人均1280元以上,贫困户达2160元,让全镇2037户9009人如期顺利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