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玉龙雪山保护区管护局与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开展的尾凤蝶保护繁育项目,种源引入成功,进入幼虫培育阶段。
尾凤蝶,鳞翅目凤蝶科,绢蝶亚科昆虫,为典型高山蝶类,生活于海拔2千米以上的山区河谷、冲沟周边的针阔混交林地,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等省区的丽江市、迪庆州、凉山州等区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际易危品种。
尾凤蝶是珍稀高山类群,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观赏经济价值。幼虫以马兜铃属植物为食,属寡食性昆虫。受全球气候变暖,马兜铃属植物因药材和香料用途被大量采挖,非法捕捉以及幼虫的寡食性、寄生率高等因素的交互影响,尾凤蝶的栖息正在持续减少,野外种群逐步下降,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玉龙雪山保护区管护局与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2018年开展了尾凤蝶的保护繁育项目,在宣传教育、禁止捕捉、监测研究和引种寄主马兜铃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设立了长松坪、三岔河2个保育示范区。2019年建立了尾凤蝶繁育温室1间,种植尾凤蝶寄主马兜铃50余株,完成了引种的前期准备。
2020年5月底6月初,抓住尾凤蝶进入产卵期的有利时机,成功引入尾凤蝶在种植的马兜铃上产卵,尾凤蝶繁育项目种源引入成功。目前,卵已孵化进入2龄幼虫培养阶段,管护局与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将继续做好后续保护、繁育、研究工作,积累经验,为尾凤蝶的人工促进繁育和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添彩。
同时,该研究带回昆明的尾凤蝶卵因气候条件不适应,在卵孵化后全部死亡,说明该种目前异地繁育仍存在极大的技术瓶颈,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凸显保护区在尾凤蝶就地保育和人工促繁领域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