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绿了青山 红了日子──红河州生态扶贫成效巡礼

2020-09-04 13:20:53   来源: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    分享到:

林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林草资源大州,全州林地面积2891万亩,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59.7%。南部4个深度贫困县、26个深度贫困乡镇、355个深度贫困村、32.2万深度贫困人口,97%的贫困人口就生活在山区、林区,林业资源既是山区贫困农民最大的财富,也是脱贫致富最大的希望。如何高效利用林业资源,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效?近年来,红河州林草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推动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协调并进,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红河特色的生态增绿与林农增收“双赢”的绿色生态扶贫之路。

       生态护林员护绿又脱贫

田间生机勃勃,山上绿意盎然,村民喜笑颜开……炎夏的红河州屏边县,处处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沿着颠簸的土路,驱车驶入屏边县玉屏镇新荣村,途经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经济林综合项目区,郁郁葱葱的树木跃入眼帘,下车穿行在村民小组林间时,碰到了一边哼着小调,一边进行巡视的生态护林员户庞朝明。

今年47岁的户庞朝明是屏边县玉屏镇新荣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04年,妻子不堪忍受贫苦饥饿,离家出走,留下一双年幼的儿女。全家的生计只能靠庞朝明一人种地维持,但因为没文化缺技术干苦力只能自己糊口,一年到头收入仅有2000元左右,一家人过得十分艰难,两个小孩嗷嗷待哺,家里一贫如洗,茅草房风雨飘摇、摇摇欲坠。

为解决庞朝明家的贫困问题,村里将他家的20多亩林地全部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600元。又聘用他为生态护林员,一年的工资有8000元。还为他积极协调,就近打零工,一年下来也能赚四五千元,帮助他植林下草果4亩助力产业发展,协调帮助年迈的父母参与低保,协调住建部门补贴6万元、无息贷款6万元帮助他进行危房改造。现在,庞朝明家一年可支配收入已达1.2万元,稳定脱了贫。一栋120平方米两层砖混结构的新房拔地而起,一改昔日的凄凉景况。

“政府把工作送到了家门口,一来有固定收入,二来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不耽误做家务、照顾老人,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退耕还林后,我们这里的林子是越种越多了,生态美了,村民的口袋也鼓了。我寻思着要好好干,守护好这片山林。”庞朝明讲着自己的脱贫故事,脸上洋溢着喜气。

一人护林、全家脱贫,这样的例子如今在红河州并不少见。2016年至今,按照“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目标要求,红河州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对象,坚持“精准、自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建了一支新型生态护林员队伍。按人平均护林1500亩、年报酬不低于8000元、不高于1万元的标准,全州已累计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岗位12260个,共投入补助资金10088万元,使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月增加600元以上的收入,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的目标,生态就业扶贫促进全州4.9万贫困人口脱贫出列。

       生态政策惠民增收

在红河州南部山区的元阳县,穿行于通往新街、嘎娘、上新城、小新街、逢春岭等乡镇的公路上,沿线两旁的桤木林满眼翠绿,桤木树下,草果、板蓝根等林下经济作物郁郁葱葱,这是元阳县推进观音山生态建设与林业经济实现“双赢”取得的丰硕成果。

2015年以来,依托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元阳县先后投入扶持资金2100余万元,在县域东边的5个乡镇沿线100多公里的退耕还林区新植草果7万余亩,草果种植面积累计达12.5万亩,带动14000余户、5万群众实现增收,摸索出来的“桤木+草果”模式深受退耕农户的欢迎,在全省全国独树一帜,被国家林草局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的“红河模式”,在全国适宜地区普遍推广。

红河州林草系统充分发挥生态工程带动作用,大力实施重点林业工程,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和资金投入,加强对深度贫困县项目申报扶持和业务指导。有效吸纳贫困人员参与生态建设,绿了家园,又增加了收入。

“十三五”以来,全州共安排1220.48万亩生态公益林管护任务,覆盖全州527个贫困村,并按时足额将补偿资金兑现到户。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10.33万亩,惠及贫困户44904户17.31万人,资金额度达17.3亿元。实施退耕还草28.83万亩,惠及贫困户3452户1.38万人,资金额度2.83亿元,安排中央造林补贴12.5万亩人2250万元,覆盖全州52%的建档立卡户。退耕还林还草补助资金和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已成为当地贫困户稳定脱贫的“绿色红利”。全州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47%,提高到2019年的53.08%。通过加大生态补偿,做到了“绿了山林、富了村民、带动脱贫”,带动全州20万贫困口实现脱贫,迎来崭新生活。       生态产业绿山富民

“十三五”以来,红河州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林果、竹木加工、森林旅游与康养、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

绿春县平河镇略马村委会的铁厂河村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杉木林,在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金发的眼里这些可都是一棵棵的“摇钱树”。两年前,李金发带头从村委会贫困户的手里承包了2万亩林地种植杉木,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返聘村民在基地里打工,使118户贫困户518人每人每年获得1万元的收入,等商品林销售后还将拿出利润的30%为大家分红。

绿春县平河镇略马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金发说:“村民在林地里面种植农作物 在林下养鸡 为杉木林地提供有机肥 形成了生态综合发展的局面。”

金秋时节,走进建水县普雄乡和泰苹果基地改造示范园,2000多亩连片的苹果林都披上了一层绿色的靓装,一颗颗圆鼓鼓红艳艳的苹果布满枝头压弯了树枝,微风吹过,阵阵摇曳。一望无际的苹果园,一派丰收的景象。

建水县普雄乡七棵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孙家昌说:“过去,我家主要种苦荞和洋芋,广种薄收,一年忙到头剩不了多少钱。近年来,我家通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租让了5亩土地给专业合作社,种了苹果树,我家的幸福生活从梦想变为现实了。2019年,我家4口人除了租让土地的收入每年3000元外,我们两口子在基地打工收入每年4万元,还在苹果基地采取林粮间种的方式,以短养长,种植辣椒、生姜、花生、南瓜等农作物,加上分红,年收入15000元,年人均收入达到1.45万元,已经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无独有偶,在全省重点核桃基地县市之一的弥勒市也有着同样的景象。满山遍野的核桃树枝繁叶茂,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核桃。鸡蛋大小的核桃有的已经裂开皮,像是张开一张大嘴在告诉人们:“我们成熟了!”而在树下,村民们有的用长长的竹竿打,有的忙着用背箩捡拾,敲打声和笑声在山间中奏响出一首 “丰收进行曲”。

在弥勒市西一镇麦冲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普继良指着山坡上一大片核桃树林说:“我家在山地种了90多棵核桃树,去年有50多棵进入盛果期,收入4万多元。今年,核桃比去年结得还多,果子也大,收入肯定会更多些,有了这‘金果果’赚钱,全家人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过喽!”

麦冲村有128户426人,共种下核桃树5160亩,盛果期产值超过70万元,仅核桃收入人均可实现增收1000多元。该村已退出贫困村行列,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

昔日,山高地薄望天收,今天,绿色山林藏“金果”。西一镇是弥勒市“老、少、边、穷”高寒山区乡镇,近年来,该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尝到核桃种植甜头的村民开始加大种植,全镇已种植核桃树19.5万亩,实现了村村有核桃树的壮观景象。

走进金平县金水河镇曼棚新寨,茂密的橡胶树叶把刺眼的阳光过滤成了太阳花儿,柔柔地洒落在橡胶林下,这是喜阴的魔芋最喜欢的环境。当地老百姓通过在林下种植魔芋,找到了摆脱贫困的“黄金屋”。

在其中一片林子里,40岁的邓碧玲正在和姐妹们把做种的魔芋根茎埋进树下垦好的土里。两年前,邓碧玲一家五口的年收入不到1万元。2017年,在林草部门的扶持下,她在橡胶林下种植魔芋4亩,收入2万多元,她家还种着香蕉800多棵,收入8000多元,可以割的橡胶有近400棵,收入4000多元,加上林下养鸡等收入,一年的总收入有三、四万元,如今建盖起了一栋100多平方米、50多万元的新楼房。

在村边的一片橡胶林里,我们看到,一张张遮阳网圈成一个个鸡舍,树荫下一群群土鸡正在欢快地啄食,这些构成了一派林下经济风光好的美丽景象。

金平县把发展板蓝根作为农业增收、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推出了一系列板蓝根规模化种植扶持和鼓励政策,积极发动人民群众广泛种植板蓝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共种植板蓝根5.5万亩,采收面积4万亩。2020年产量12000吨,将实现产值2400万元,带动10260户农户户均增收2339元。

走进山水秀丽的泸西县三塘乡李子箐村,遮阴网下一丛丛褐色的羊肚菌破土而出。建档立卡贫困户严三囡说:“这菌子越瞧越让人爱,没想到第一次试种就获得成功,我们致富又有了新奔头。”李子箐村引进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村农业合作社合作,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模式,投资70余万元引进70亩羊肚菌种,每亩纯收入8000元,年均收入实现56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3960元,退出贫困村行列。

位于石屏县北部的龙朋镇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雨量丰沛,加之以云南松为主的33.5万亩天然林和62%的森林覆盖率,为松茸、干巴菌等野生名贵菌种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近年来,龙朋镇积极发展林下产业,逐步形成了野生菌采摘、交易、加工、销售产业化发展新局面,平均年交易量达300吨,产值1200多万元,带动2000余户贫困群众直接增收。

红河县牛多乐庄园有限公司以农户自愿土地入股的方式流转农户退耕土地建立柑橘种植合作社,建成1000亩沃柑标准化种植基地。合作社代表农户与公司合作,农户的土地所有权不变,公司承包管理种植30年。目前,该公司正在打造一个集生态种植养殖、农家乐、水上乐园和热带水果旅游采摘为一体的大型旅游产业综合体,带动246户贫困户1000多贫困人口共同种植沃柑,年人均增收3100元。

绿春县依托龙头企业和大户带动,在全县普及推广林下散养家禽,探索“林下养禽、禽粪哺林”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我养的是生态鸡,全部放养在山地的树林里,鸡吃掉草果林中的杂草和害虫,鸡粪用作草果树的肥料。”绿春县大兴镇贫困户白永生是山地鸡养殖户,基地的年收入已超过10万元。山地养鸡能致富,靠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绿春县鼓励农户发展山地鸡养殖,将培育出来的鸡种苗交给合作社饲养,实行“统一种苗、统一防疫、统一饲养规程、统一产品质量、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带动大批农民走上了致富路。目前,全县已扶持发展2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标准化山地鸡养殖示范基地30多个,养殖示范户106户,年创收300多万元,带动2万余户4万多贫困群众直接增收。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十三五”以来,红河州依托造林绿化创造的良好生态基础,积极探索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等发展方式,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链条式”发展机制,在退耕还林区域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牧、林果、林旅、生态农家乐等生态产业,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开展各种林草实用技术培训、技术推广活动547期(次),推进林业立体复合经营,实现既要“叶子”也要“果子”,既要“林子”也要“票子”,做到“不砍树、能致富”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截止2019年底,全州累计发展林业企业500余家,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48家,发展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41家,企业从业人数15000余人。全州林草产业规模化基地面积达1500余万亩,林草总产值达到205亿元,实现农民人均5亩以上特色林,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3500元。

告别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过去,发展特色生态产业让百姓居住在风景里、生活在小康中,为贫困人口创造了更加幸福的生活。

林地、林木资源是大多数贫困人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最具增收潜力的脱贫资源。下一步,红河州林草局将积极对接政策与规划,以项目承载投资,以服务推动脱贫,用好生态护林员政策,加强林业科技扶持,壮大绿色富民产业,提高林农的获得感,稳定脱贫成果。

通讯员 欧光辉

编辑:杨希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