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生态环境厅:
杨斌委员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保障边境生态安全的建议》(第120400418号提案),已交由省林草局会同办理。经认真研究,现就涉林草事项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省林草局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全方位做好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各项工作,始终绷紧防控外来物种入侵这根弦,突出抓好松材线虫病、薇甘菊、红火蚁等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控工作,在抓好源头管控的同时,一旦发现疫情,坚持快速反应、及时处置,有效防范了重大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和规模化扩散蔓延。
(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一是健全防控工作组织机构。省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指挥长,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建立了省、州、县三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机构体系。二是督促落实“双线”责任制。省人民政府与各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林业双增目标管理责任状,省林草局与各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责任书,各级林草部门之间层层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书,全面压实政府间、林草部门间防治工作“双线”责任。三是强化考核评价。将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目标责任制,将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种苗产地检疫率等纳入各级林草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体系。
(二)预防为主,提升外来物种入侵风险预警水平。一是实施完成35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能力提升建设项目。2017—2019年,实施了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全省布设35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目前项目建设已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中心测报点按照《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管理规定》开展工作,执行信息直报制度,确保及时全面掌握区域林业有害生物发展实时动态。二是组织实施云南省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项目。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的指导下,目前已完成项目可研报告批复、初步设计批复,以及招投标工作,即将建设草原生物灾害省级监测预警中心1个、区域中心2个及县级测报点66个。
(三)积极防控,加强林业外来入侵物种治理。一是全力打好黄脊竹蝗防控阻击战。2020年6月,黄脊竹蝗从老挝大规模迁飞入境,迅速扩散到我省4个州、市11个县62个乡镇,对国家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灾害发生后,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切实抓好防治工作,把灾害影响降到最小。全省共开展飞防作业3.19万架次,投入喷雾器2.03万台次,出动防控人员11.60万人次。据统计,累计消灭竹蝗81亿头,确保了黄脊竹蝗发生区农作物的安全,成功阻击了境外迁入的黄脊竹蝗,较好完成了“防成灾,控扩散”“减存量,防定殖”的目标任务。根据黄脊竹蝗发生发展规律,为做好全省黄脊竹蝗监测防治工作,省林草局于2021年2月印发了《关于加强黄脊竹蝗监测防治的通知》,要求各州(市)做好虫情监测预测,认真落实防治措施,做好应急防控准备。二是积极推进松材线虫病防控。2018年5月水富市发生松材线虫病疫情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时任省长阮成发、陈舜副省长先后作出批示指示。水富市迅速启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Ⅱ级响应,及时制定《云南省水富县松材线虫病预防除治实施方案》,分两个阶段组织实施预防除治工作。经过两年多的除治,目前,水富市实现2020年春秋两季无疫情。三是有效控制薇甘菊扩散蔓延。省人民政府2017年公开发布《关于公布2017年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疫区的通知》,要求德宏、保山、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地按照疫区管理规定,积极开展薇甘菊防控工作。2017年至今,全省累计完成林地薇甘菊防治面积60.41万亩,有效控制了薇甘菊扩散蔓延趋势。全省薇甘菊发生面积从2017年的18.49万亩减少到12.00万亩,盖度不超过5%,低于国家下达的不超过15%的控制指标。四是有序开展其他外来有害生物除治。经2019年红火蚁疫情普查,红火蚁分布于全省9个州(市)31个县(市、区),发生面积约6.8万亩,出现了扩散、蔓延。省林草局及时组织专家组编制防控技术手册、印发防控技术方案,要求全省林草系统主动加强与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部门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全面抓好工作。2020年举办了全省农林红火蚁监测防控培训会,开展了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开创了省级层面农林联合防控红火蚁的新局面。针对锈色棕榈象、椰心叶甲,每年开展棕榈科有害生物专项普查,其零星发生得到及时处置。
(四)跨境协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针对黄脊竹蝗迁飞入境灾害,2021年3月1日,普洱市林草代表团与老挝丰沙里省农林代表团在中老7号界碑召开联防联控会议,就加强黄脊竹蝗等重大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合作进行商讨,并对两地及周边区域联防联控的合作机制、重大林草有害生物灾害监测、防治等领域开展技术交流进行了商讨。双方达成了要加强沟通对接,建立友好援助机制,共同防范林草有害生物灾害,确保双方林草生态安全的共识。
(五)严格检疫,加强国外林草引种审批和监管。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引进林草种子、苗木检疫审批与监管办法》的规定,对国外引进的林草种子、苗木实行引种风险管理制度,按照要求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引进种类的不同,确定每批次引进种类的隔离试种方式、时限、监管单位,根据隔离试种条件和试种能力确定引种数量,严格对引进的苗木进行监测和管理。近年来,云南省监管的林木引种隔离试种苗圃,没有发现因引种导致外来物种跨境入侵扩散情况。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实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以我省初步掌握的外来入侵物种为基础,启动林草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摸清我省林草系统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等构建监测预警网络,在边境地区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以林草外来有害生物为重点,布设监测站(点),组织开展常态化监测。强化跨境、跨区域外来物种入侵信息跟踪,建设分级管理的大数据智能分析预警平台,强化部门间数据共享,规范预警信息管理与发布。
(二)加强外来入侵物种治理,提高防治成效。结合有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抓好松材线虫、薇甘菊、锈色棕榈象、红火蚁等重大林草外来物种入侵治理。加强高黎贡山等重要生态区域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外来物种入侵综合治理。
(三)加强引种隔离试种监管,坚决打击违规引入外来入侵物种。依法严格外来物种引入审批,强化监管力度。开展从境外引进林草种子苗木风险分析,规范外来物种引入检疫审批和入侵风险评估,实行外来物种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外来物种引入后使用和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防止引入物种携带外来有害生物扩散造成危害。加大对违规引入外来入侵物种行为的打击力度。
(四)加强对外合作,构筑生态安全防线。与老挝、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以及与周边省区建立沟通联系、应急管理联席会议、联防联控制度,引导周边国家和地区加强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构建生态安全共同体。
(五)强化培训宣传,加大科技支撑。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介,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科普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结合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强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解读,普及外来物种入侵防控知识。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基层人员专业能力。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防控专家委员会,加强防控工作政策咨询、技术支撑。强化“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1年3月24日
(联系人及电话:省林检局 泽桑梓,1580886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