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生态环境厅:
袁晓瑭委员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创建国家生态省,加快建成生态文明排头兵的建议》(第120400548号),已交由我局会同办理。经认真研究,现就涉林草事项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美誉,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是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长期以来,省林草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大局,守好生物多样性宝库,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打造“两王国一花园”,构建我省生态安全新格局。
一、积极探索,打造“云南模式”。一是率先开展极小种群物种保护。2004年起,云南率先在全国提出“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倡议,启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行动,实施《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明确112个保护对象,率先开展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十三五”以来,全省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120多个,建成了30个保护小区(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巧家五针松、华盖木、滇桐、云南金钱槭等67种野生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二是率先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补偿。1993年起,率先在全国建立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启动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试点,引入商业保险模式,完善补偿机制,并于2014年实现了省域全覆盖。2014年以来,共核定野生动物肇事保险案件13万余件,兑付保险金2.97亿元,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群众损失。三是率先开展国家公园试点建设。1996年起,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国家公园新型自然保护地模式的研究、探索和实践,率先开展普达措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率先颁布了中国大陆首部国家公园地方性法规—《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率先出台了中国大陆第一批国家公园管理政策与建设标准,形成了国家公园建设的云南模式,贡献了云南智慧。纳入国家层面的体制试点后,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试点区在保护好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统筹发挥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四是率先启动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2014年起,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将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分别明确为正处级和副处级,人员经费统一纳入转移支付预算。省编委逐一批复了林业系统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和编制,全省新增44个处级机构、1425个省级编制,切实理顺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夯实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
二、突出重点,强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先后颁布实施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省林草局为加强林草资源和生态保护,一是先后制定出台《云南省森林条例》《云南省绿化造林条例》《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云南省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云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等林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目前正在抓紧制定《云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云南省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以进一步健全我省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和体系;二是制定出台《云南省国有林场管理办法》《普达措国家公园特许经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云南省护林员管理办法》《云南省林下种植林地利用规范》《云南省松脂采集管理办法》等行政规范性文件,完善了林草资源和生态保护的政策体系。
三、主动对接,积极推动国际合作。近年来,省林草局与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APFNet)合作,实施了老挝北部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启动了大湄公河次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与示范项目(云南普洱项目区)。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为起始,共同促进“一带一路”框架下中缅林业合作。金平分水岭、绿春黄连山保护区与邻国开展了保护交流活动,组织召开了中、老、越三国跨边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促进与相邻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与越南北部四省签订《中国云南省与越南河江老街莱州奠边省开展边境林业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合作的协议》。西双版纳保护区与老挝开展亚洲象联合保护行动,开创了边境保护合作新模式,自2006年西双版纳州提出“跨境联合保护”概念至今,一个南北长约220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0万公顷的联合保护区域已初步形成。边境一线森林公安也与相邻国家建立了警务合作机制,搭建了生态保护国际合作平台,多次侦破野生动植物跨境违法案件。主动推进国际合作保护行动树立了我省负责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形象。
四、加大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是积极争取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组织开展亚洲象保护工程,实施亚洲象栖息地修复改造、监测预警体系和人象隔离主动防范3大工程,在普洱、西双版纳建立亚洲象管控区。实施旗舰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进行绿孔雀、天行长臂猿、滇金丝猴、菲氏叶猴等旗舰物种重要栖息地的保护与修复,提高栖息地质量,连通生态廊道。积极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开展第二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行动,完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就地、近地和迁地保护体系,建设珍稀、濒危、特有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和专类园,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人工培育和回归。二是加强科学调查研究。依托省林科院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开展核桃种质资源调查,在昆明树木园北园建设核桃种质资源收集圃,共收集国内外核桃种质资源816份。该资源圃现为全球收集深纹核桃数量最多的活体种质资源基因库,将为核桃科研、生产等提供优质资源和材料,同时对云南核桃种质资源的展示、科普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建立全省生态定位监测网络。全省已建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5个(其中:森林生态站9个,湿地生态站1个,草地生态站1个,其他生态站4个)。四是逐步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全省已建10个国家级和54个省级监测站,监测防控能力明显提高。五是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红外相机等先进设备,开展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获取了一批珍稀物种种群变化动态监测数据,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加强宣传,提高全民保护意识。联合省委宣传部组织了“保护野生动物 构建美丽云南 助力COP15”接力宣传活动。举办“喜迎COP15 科普贺新春”系列活动。持续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特定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各地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组织了一系列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报道,展示了亚洲象、滇金丝猴、犀鸟等明星物种的保护成效。通过举办摄影大赛、制作《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南在行动》《极小种群保护—云南在行动》等宣传片,编制出版《防范野生动物伤害手册》《大理鸟类》等书籍,入户宣传,引起社会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广泛关注。启动以红嘴鸥、滇金丝猴、黑颈鹤、亚洲象、双角犀鸟、西黑冠长臂猿为主的旗舰物种6州市接力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社会公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普及林草科技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保护意识。
下一步,省林草局将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昆明召开为契机,积极主动参与筹备COP15大会,配合COP15省筹备办,扎实开展COP15大会相关工作,充分展示、宣传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经验和成果。同时,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为保护好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省份和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作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1年3月22日
(联系人及电话:保护地处 杨蕊 650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