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生态环境厅:
卢云涛委员在政协云南省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推动云南省碳排放率先达峰的几点建议》(第120400681号),已交由省林草局会同办理。经认真研究,现就涉林草事项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长期以来,我省高度重视林草固碳工作。2004年,原省林业厅就成立了“碳汇管理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推进全省林业碳汇工作,在努力推进国土山川大绿化,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同时,开展了大量林业碳汇方面的研究和尝试。
一、探索开展部分关键技术研究。一是探索建立省级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在全省选择301个不同森林类型样地开展生物量调查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调查,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初步建立了省级森林碳汇基础数据库和主要树种生物量模型,为全省森林碳储量计量奠定了基础。二是开展碳汇计量模型研建和碳计量参数测定。实施了云南省7个主要树种碳计量标准研究及5个树种生物量扩展因子(BEF)测定研究,建立了7个树种碳计量模型和含碳系数及生物量扩展因子,初步建立云南省碳计量标准体系。三是参与国家生物量模型研建。按国家林业局《森林生物量建模样本采集技术规定》,2010—2016年,采集测定了省内云南松、思茅松、栎类、木荷、桦木、云杉、华山松等9个优势树种各树种(组)的生物量及含碳系数,建立了9个优势树种(组)的生物量和含碳系数。四是编制《云南省林业与土地利用变化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先后完成了云南省2005年、2010年、2016年、2018年四个年份的林业与土地利用变化温室气体清单报告,为全省低碳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探索开展一批碳汇造林项目。2005—2020年,省林草局依托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绿基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社会组织,并通过社会组织吸纳3M公司、华特·迪士尼公司、蚂蚁金服公司、腾讯基金会等企业的资金,先后在腾冲、凤庆、镇康、建水、香格里拉、维西、云龙、兰坪等县,以“定购”方式实施了6个林业碳汇项目,实施造林面积52550亩,森林经营面积45624亩,总投入资金3700万元。测算项目计入期预计可产生CO2当量减排量119万吨,约有6万林农从中受益。其中,2005年4月启动实施的“腾冲CDM小型再造林景观恢复项目”是全球第一个小型再造林项目,也是全球第一个获得FCCB金牌认证的项目,2012年以每吨10美元价格在美国碳汇市场出售CO2减排量5万吨,收入50万美元,项目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
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以来,全省林草系统认真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制定的《云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云南省低碳发展规划纲要》《云南省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等明确的目标任务,认真履行“增加生态系统碳汇”的部门责任,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开展森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等经营措施,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增加碳储量。五年间,全省完成营造林3847.7万亩,与“十二五”相比,全省林地面积由3.75亿亩增加到4.24亿亩,森林蓄积量由17.68亿立方米增加到20.6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5.04%,乔木林单位蓄积量由每公顷94.8立方米增加到99.1立方米;湿地面积由853.94万亩增加到927.47万亩,湿地保护率由36.4%增加到55.27%,全省林草资源总量大幅增加,质量明显提升,固碳能力显著增强。
当前,针对我国政府在联合国大会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目标,全省林草系统在碳中和工作也还面临本底资源不清、方法技术欠缺、科研队伍不足、交易渠道不畅等问题。下一步,省林草局将深化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认识,认真补齐工作短板,加强基础研究,加大人才培养,努力增加林草面积,提升林草质量,稳定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林草生态系统的“碳库”作用,为全省早日实现碳中和贡献林草力量。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1年3月24日
(联系人及电话:生态保护修复处 李鹏 6501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