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古茶园

2021-07-05 17:23:11   来源:云南日报   

每年春茶开采之际,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芒景村,布朗族群众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茶祖”活动,即“山康茶祖节”,传统的茶祖信仰已在这里沿袭1700多年历史。

“我们的祖先是帕哎冷,是他带领我们布朗族来到景迈山居住,还创造性地进行了人工大面积林下种茶,他也就被我们世世代代尊崇为茶祖。”今年78岁的苏国文,是景迈山布朗族文化传承人,这些年的“山康茶祖节”都是由他主持各种祭祀的仪式,向远道而来的茶客们讲述茶祖故事。

“我要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遭自然灾害死光;要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你们也会吃完用完;我就给你们留下这片肥沃的茶园和这些茶树吧,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一代传给一代,绝不能让它遗失。”帕哎冷遗训是苏国文奉为圭臬的古老智慧,也深深烙印在景迈山每个茶农的心中。

茶祖信仰千年传承,塑造了景迈山独特的生态景观。布朗族的先民们创造了林间开垦和林下种茶技术,在森林中开辟茶园,并合理控制森林与茶林的比例,在茶林中选择性保留乔灌木,巧妙分配乔、灌、草植物的光照和养分,充分利用森林生物多样性有效防止病虫害并提高茶叶质量,使古茶林不仅古老、独特,而且历经千年而依旧保持优良品质并充满活力,展现了景迈山茶林文化景观的独特生态系统和高超的生态智慧。这里被世界茶人学者誉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世界茶树博物馆”“茶文化历史博物馆”。

走进芒景村的古茶林,漫山遍野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几十米高的乔木大树遮天蔽日,大树下就是成片的古茶树林,茶树下还有许多低矮植物,形成立体分层的生态系统。茶树上,几名妇女正在采摘鲜叶,其中有芒景村布朗族村民而选一家。“春茶采摘接近尾声了,为保护古茶树,我们只采摘春秋两季。”而选说,近年来,景迈山古茶价格逐年上涨,为避免过度采摘,景迈山对古茶树采取春秋两季采摘,夏茶留养,每年6月至8月一律禁采,分片采摘或隔年采摘,每次只采摘70%鲜叶的采养方式,让古茶树休养生息。

而选家有50亩古树茶,树龄均超过七八百年。她家的茶林分为两片茶地,每一片古茶林里都有一棵用竹篱笆围起来的古茶树,长势茂盛,十分醒目。茶树下,茶树上,烙印着布朗族祭祀祈福时所立的图腾标记。“这棵茶树是茶魂树,每一片茶园里都有一棵。”而选说,布朗族每开辟一片茶地,就会精心选择一个方位,心怀敬畏地种下第一棵茶树,这棵茶树就是这片茶园的“茶魂树”,一般也是这片茶园最大的一棵茶树。每年春茶开采前,先采茶魂树的头拨鲜叶作为敬献茶祖的贡茶,方才采摘整片茶园。

“因为有茶祖信仰,在布朗族眼里,茶山就是一座神山。”苏国文说,千百年来,布朗族对茶魂树有如神一般的敬畏和守护,进而形成了朴素的自然崇拜和生态信仰,茶魂树周边的古茶园、茶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不容许被破坏。

如今,在古茶林中的树木根部能看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树木名称、产地和用途。有些古茶树上的木牌详细记载了古茶树的树径、树冠、树龄等详细信息,还有养护责任人名字。

茶,一片承载信仰的绿叶,伴随着布朗族千百年生生不息,也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茶文化。包括种茶制茶等生产文化,食茶用茶、民族习俗、民居建筑等生活文化,品茶咏茶、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在景迈山芒景村,每家都保留着火塘,布朗族传统烤茶浓香四溢;每到重要的日子,村民们用竹筒、白米、茶叶制作布朗族酸茶,回味无穷。

记者 沈浩

编辑:杨希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