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函〔2022〕130号
省农业农村厅:
官会林委员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环境问题建设的建议》(第0056号提案),已交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会同办理。经认真研究,现就涉林草事项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农业抗风险能力建设。一是实施退化草原生态治理。云南省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多为山区和半山区,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同时也是草原资源较为富集的区域。2019年以来,省林草局积极争取国家草原生态修复、退耕还草、退牧还草等支持涉草项目资金总量超过了15亿元,连续投入到我省各地的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中,有效提高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14年国家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国家累计下达云南省退耕还林任务1297.2万亩,退耕范围从25度以上陡坡耕地扩大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陡坡梯田和严重污染耕地等地类,预计增加造林面积1155万亩。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44.29%提高至2020年的65.04%,为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发展核桃、澳洲坚果、茶叶、花椒、板栗、柑橘等树种为代表的特色经济林771.3万亩,部分树种已开始产生经济效益,增强了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乡村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二)加强对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防控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国外林草引种审批和监管。对国外引进的林草种子、苗木实行引种风险管理制度,严格落实风险评估工作,依引进种类确定隔离试种方式、时限、监管单位,依隔离试种条件和试种能力确定引种数量,切实强化引进苗木的监测和管理。近年来,云南省监管的林木引种隔离试种苗圃,没有发现因引种导致外来物种跨境入侵扩散情况。二是加强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宣传力度。严格管理全省测报工作,按时上报各类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表月报(季报)、应急月报,应急周报等各类报表,加强中心测报点建设和管理,配合做好国家对云南省35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的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外来林业有害生物、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的灾情监测和主要预测预报对象的生产性预报工作,提升防灾减灾实效。通过发放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宣传册、海报和拍摄宣传片等,有效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外来生物入侵的防控意识。三是加强林草外来入侵物种治理。重点开展松材线虫病、薇甘菊、红火蚁等林草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水富市松材线虫病疫区于2022年初获得撤销,并持续推进西山区、麻栗坡县两个疫区的疫情除治工作,力争2022年实现无疫情。采取替代修复为主方式持续控制薇甘菊,森林植被逐渐恢复,薇甘菊发生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并趋于平缓。加强森林、草原、苗圃红火蚁监测和防治,严格检疫,严厉查处调运苗木携带红火蚁案件,与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部门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协同开展防控工作,有效遏制红火蚁扩散蔓延。通过前期调研,选定在保山和德宏开展紫茎泽兰、薇甘菊灾害修复示范,已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并安排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持续做好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屏障。自2021年起国家暂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省林草局将积极争取国家其他项目资金支持,持续推进林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不断扩大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二)严格外来物种引入审批,强化监管力度。认真开展从境外引进林草种子苗木风险分析,规范外来物种引入检疫审批和入侵风险评估,实行外来物种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外来物种引入后使用和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防止引入物种携带外来有害生物扩散造成危害。
(三)认真落实监测预报制度,深化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的管理和建设,发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示范站的骨干作用,提高精细化、生产性的灾害预警水平,严格测报信息的监督管理。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多种平台,继续开展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和有害生物防控的科普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生物物种资源安全意识和鉴别能力。
(四)推进绿色防治技术示范,确保环境安全。开展林业农药使用调研,加强林业农药的安全使用管理,积极推广无公害绿色防治技术,严格管控乱用、滥用农药行为。推进紫茎泽兰、薇甘菊无公害防治示范建设,加强对示范点建设的技术指导;推动对农业和工业生产原料具有应用价值的紫茎泽兰、薇甘菊等有害生物资源化处理和利用技术研究。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2年4月10日
(联系人及电话:省林检局 李婷 1588714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