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云南省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617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2022-07-19 18:10:00   来源: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分享到:

云林函〔2022〕156号

省生态环境厅:

台盟云南省委在云南省政协第十二届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以“两山”理论为引领筑牢云南边境生态安全屏障的提案》(第0617号),已交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会同办理。经认真研究,现就涉林草事项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国境线长达4060公里,边境一线集中了高黎贡山、南滚河、西双版纳、纳板河、分水岭、大围山、黄连山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铜壁关、南捧河等多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全世界关注的物种基因库和地球上不可多得的绿色宝库,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加强全省边境一线8个州(市)25个县(市)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和森林草原防火等工作,对筑牢云南生态安全屏障、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等意义重大。

一、主要措施

(一)建章立制,抓好边境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一是建立森林资源监管体系。建立起覆盖全省、分级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常态化森林资源监测执法机制;依托我省智慧林业平台,合理利用“3S”等现代科技手段,形成“天上看,地下核,及时督,即时查”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森林资源年度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全省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二是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深化完善与国家林草局驻云南专员办、省检察院之间的工作协同机制,强化“两法”衔接,推进以最严法制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建立与国家林草局西南院建立图斑联合判读机制,与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共同建立森林资源保护联席会议机制,形成保护合力。三是制定长效机制。制定了《云南省林下种植林地利用管理规范》《云南省松脂采集管理办法》《云南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分级管理林地。

(二)加大投入,抓好边境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一是加大投入,抓好边境旗舰物种保护。2021年下达红河、文山等8个边境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资金11310万元,支持8个州市投保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5278万元(占全省的80.8%)。2022年,已下达8个边境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投资1808万元,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补助资金5718万元。二是做好亚洲象保护与安全防范。编制了亚洲象栖息地生境保护与恢复、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等系统规划和方案,稳步推进亚洲象肇事补偿(2014—2021年全省累计投保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4.84亿元、赔付4.26亿元),开展受困、伤病野象收容救护,提升救护繁育水平。三是推动中老跨境联合保护。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老挝北部三省建立总长约220千米、面积近133平方千米的5个联合保护区域,成为跨境生态保护新亮点。

(三)多措并举,严防边境森林草原火灾。一是防火责任逐级有效落实。严格执行森林草原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逐级签订责任状,严格边境森林草原防火责任网格化管理。二是不断加大边境地区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短信等宣传平台开展森林草原防火知识宣传,增强干部群众和边民的防火意识。三是加强火源管控。制定火灾应急预案,县(市、区)定期组织预案演练;对边境森林草原防火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大巡护和检查力度,坚决管住火源;在林区重要路段设卡设点和设置视频监控,生态护林员对进山人员进行严格检查;严格执行农事生产性用火申报、审批、监烧制度;强化部门联防联控,林草部门重点抓好林区火源管控,农业部门重点加强农事用火管理,公安机关持续开展严厉查处森林草原火灾案件专项行动。四是加强边境地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修建森林防火通道,充分发挥防火通道阻隔带的作用,将边境火阻隔在境外,进一步提升运输保障作用,切实提高边境森林火灾应急处置能力;通过边境视频监控系统、瞭望塔等林火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初步实现林火监测的可视化;通过对防火车辆、扑火物资、扑火队营房等的投资建设,提升边境森林火灾的应急能力。五是积极组建森林扑火队伍并开展边境地区森林火灾联防联控。边境各州、市组建了县、乡、村三级专业或半专业应急扑火队伍,采取与毗邻国家省、县举行联防会晤、召开联防会议、签订联防协议、举行民间联谊会等形式,不断强化边境沿线火灾防控,不断加强边境森林火灾防控能力。

(四)加强合作,共同抓好边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一是探索建立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与老挝、越南、缅甸等国在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地建设合作上达成一致意见;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与老挝北部三省签署《合作备忘录》,将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由部门合作上升至地方政府层面;中国、老挝科研机构开展联合科考,进一步摸清“联合跨境保护区域”野生动植物资源情况,为跨境保护奠定基础。二是做好林业科技合作交流。2016年省林草局与越南北部四省签订了框架性合作协议,在林草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与老挝沟通协调,建立联防机制,联合开展防控技术合作交流和教育培训活动,“老挝北部森林可持续经营及示范项目”获亚太森林组织支持,在中老双边各安装一套“森林眼”防火监测系统。三是做好边境森林病虫害防治。与越南开展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合作,设立联络员机制;2020年黄脊竹蝗由老挝迁飞入境,通过与老挝开展联防联治,将虫害阻断在边境一线,保障了边境生态安全;2021年,白蛾蜡蝉从缅甸迁入临沧市,中方林草局与缅甸佤邦南邓特区农业局签署联防联控协议备忘录,按照新冠疫情防控要求,隔境开展白蛾蜡蝉防治技术指导及培训,建立起联防联控机制。四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中国—东盟林草科技合作机制”,为东南亚地区的青年林草科技人员提供常态化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强化边民林业保护意识,确保宣传教育到位。深入边境村寨、学校、边民聚集区等地方,利用中缅、中老、中越文字语言,开展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方面宣传,增强双方边民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安全重要性认识,构建良好舆论氛围。

(二)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尽快提高各级林业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按照“分级负责、全员培训”的原则,抓好林业干部、乡镇干部、村干部、生态护林员、草管员、扑火队伍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夯实边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三)加强林草科技人员培养,为生态屏障建设提供支撑。进一步加强林草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强化科研条件平台建设,积极支持参与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相关综合科学考察活动,着力推动林草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下派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基层选聘林草科技推广员、林草乡土专家和生态护林员科技服务能手,破解实用技术短缺难题,畅通林草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瓶颈。

(四)完善森林资源保护治理能力,保护好边境绿水青山。推进每年3轮的林草资源“三个全覆盖”工作,统筹做好林草资源全方位监测、核查、执法工作,不断完善森林资源保护治理能力,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

(五)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常态化机制建设,保障动植物资源安全。建立健全亚洲象安全防范常态化工作机制,推进监测、预警、防控一体化,对象群实施主动管控和精准管理;组织实施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羚牛、贡山麂等珍稀濒危物种调查评估和监测项目,新建或续建一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提高全省重点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加强野生动植物监管执法,加大涉野生动植物非法活动线索查办力度,保障动植物资源安全;全力创建亚洲象国家公园和普达措国家公园,有序推进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创建,按照国家林草局统一安排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快构建具有云南特点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六)加强监测,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强监测预报,做好边境地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的灾情监测和主要预测预报对象的生产性预报工作,提升防灾减灾实效;强化检疫监管,抓好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落地复检,加强木材市场、种苗繁育基地等的疫情监管,加强国外引进林木种子苗木检疫审批管理;增进与外事、海关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与周边国家建立沟通联系和防控互助机制,促进边境生态环境长治久安。

(七)持之以恒抓防火,确保边境森林资源安全。全面夯实责任,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每个环节、每座山头、每处地块;强化防控措施,坚决管死火源,持续开展全覆盖、无死角排查,强化群防群治、网格化管理,紧盯清明、五一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将封山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到位,强化卫星、航空、监控、瞭望、巡护立体式监控,确保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严格执行防火期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安排林草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伍靠前驻防重点地区,时刻做好应急准备,力争打早、打小、打了,坚决避免扑火过程中的人员伤亡,杜绝群死群伤。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2年4月13日

(联系人及电话:防火处 关品高 0871-6501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