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农村厅:
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我省防治外来物种侵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的建议》(第246号),交由省林草局会同办理,现就涉林草事项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突出重点,全面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一是全省建设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35个,认真执行病虫情上报制度、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统计和报告制度,2022年全年共发布发生期调查、发生量调查、短期预报和虫情动态1423条,平均每个测报点41条。二是完成6个外来入侵物种国家级监测站点布设,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水平,提升末端感知能力。三是完成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成省级监测预警中心,滇东北区域监测预警中心、滇西北监测预警中心,66个县级测报点,项目已通过竣工验收,草原生物灾害监测管理平台上线运行。四是开展草原鼠害监测试点建设。建成剑川县国家级草原鼠害监测预报站,2022年10月13日正式投入运行。
(二)严格检疫,加强国外林草引种审批和监管。一是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木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全省共开展执法行动1920次(联合调研行动620次),查处违规案件59件,处罚金额7.66万元。二是抓好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实施林草植物及其产品的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落地复检,重点落实外来松科植物及其制品检疫检查和复检工作。三是加强国外林草引种审批和监管。严格执行对国外引进的林草种子、苗木实行引种风险管理制度,落实风险评估工作,依引进种类确定隔离试种方式、时限、监管单位,依隔离试种条件和试种能力确定引种数量,切实强化引进苗木的监测和管理。近年来,云南省监管的林木引种隔离试种苗圃,没有发现因引种导致外来物种跨境入侵扩散情况。
(三)严防严控,扎实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一是纳入林长制考核,持续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控。云南共发生5起松材线虫病事件,其中,瑞丽市、盐津县、水富市3处已经成功拔除疫情,撤销疫区,西山区和麻栗坡县2个疫区在2022年专项普查无疫情。二是科学应对处置境外迁飞性害虫。2020年成功阻击了从老挝迁飞入境的黄脊竹蝗,完成防治面积61.04万亩次。2022年开展境外黄脊竹蝗防治援助作业,御虫于境外。2021年、2022年有效阻击了从缅甸迁飞入境的白蛾蜡蝉,完成防治28.12万亩次。三是部门联动,坚决遏制红火蚁扩散蔓延。组建了红火蚁防控专家组,编制了技术手册和技术方案,举办了全省农林红火蚁防控培训班,先后发放红火蚁宣传图册3.5万余份。四是积极探索,组织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灾害修复示范。实施了紫茎泽兰、薇甘菊灾害修复示范项目,采取人工清除和替代种植等措施进行生态修复,逐渐恢复地表植物多样性。近五年,全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0.35‰,远低于国家控制指标。
(四)强化技术指导和科普宣传,回应社会关切。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多种平台,开展外来物种入侵防控的科普宣传工作,提高群众外来物种鉴别能力和生物生态安全意识。2022年组织松材线虫病疫木检疫执法宣传活动808次,印发宣传材料20.57万份,发布宣传稿件219篇。组织开展黄脊竹蝗防控宣传,召开记者见面会,发布虫情权威解读和防控工作进展信息,印发监测和防治宣传材料,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二、有关提案建议的答复
根据提案建议,下一步省林草局将持续做好以下四项工作,守好生物安全底线。一是持续做好监测预报,充分发挥现有监测站点的监测预警作用,指导各地做好林草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工作,逐步完善云南省林草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信息。二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沟通联系,建立健全林草有害生物信息通报机制、防控协作共享机制,持续支持边境地区跨境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应急防控工作。三是将生物安全工作纳入全省林草年度工作重点,每月督办工作进度。林草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纳入“林长制”考评,通过压实各级林长主体责任,以考促工,推动任务落实。四是在每年度“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全省林草系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等公众科普宣传活动,通过组织宣传进校园、进社区等宣讲活动、印发宣传材料,提高群众生物生态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共治的良好氛围。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3年3月27日
(联系人及电话:野生动植物保护处 刘静溪 0871-6501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