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发起,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办,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野外回归活动暨中国植物守护者计划启动仪式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行。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东、广西等6个省(区)林草部门,国家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中国绿化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保护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在启动仪式后,分享交流了珍稀濒危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经验。
交流会上,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杨文忠研究员介绍了云南省以极小种群物种为突破口,通过采取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上下联动、久久为功等措施,积极开展极度濒危野生植物抢救性保护,形成了相对完备的野生植物保护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成功经验。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林园艺中心主任吴福川汇报了以科研为基础,让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进城市、进街道、进社区的成功做法,提高了城市绿化生物多样性,提升了社会各界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度,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良性循环发展。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通过设计、指导、供苗的多种方式共建的西双版纳州民族中学“乐蕙园”、景洪一中“雨林方舟”、万科·曼西缇生物多样性示范社区——“阳光盒子”、勐仑镇派出所绿化美化提升工程。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静副研究员分享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漾濞槭、滇桐和云南梧桐的保护案例,展示了迁地保护中昆明植物园——极小种群专类园的重要作用,为科研机构如何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中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解题思路”。
国家植物园(南园)林秦文副主任从早期水杉、苏铁和太行花等保护案例、目前引种保育现状及未来开展保护三方面介绍了国家植物园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引种保育进展。
国家植物园(北园)王涛博士以杓兰属植物为例,介绍了我国北方自然分布杓兰属植物概况、杓兰人工繁育与近地回归现状以及菌根共生与杓兰迁地保育存在的关系。
华南国家植物园曾宋君研究员汇报了近年来珍稀植物繁育和自然回归情况,并以猪血木为例,分享了种质资源调查、引种驯化、种苗繁殖和野外回归等多方面保护经验,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
南宁植物园许恬工程师从苏铁属植物回归案例中分享了自然保护地外野生植物回归工作如何解决土地权属和回归后管护问题的方法,并展示了南宁植物园苏铁植物保护“引种收集、科学研究、保育扩繁、科普展示、野外回归”的全过程情况。
成都理工大学彭培好教授介绍了崖柏重新发现、资源状况调查、人工繁育及回归的保护经验,并深入阐述了不同整地方式对崖柏回归成活率的影响情况。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萧今教授介绍了云南龙血树保护案例,为民间机构发挥优势、参与野生资源就地保护提供了借鉴。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SEE基金会诺亚方舟项目执行主席萧今女士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介绍了协会联合多方参与巧家五针松、华盖木、毛果木莲、云南红豆杉等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实践,分析了保护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提出“一个物种,一个系统,一方民众,一群守护者”的保护工作思路。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提供的自然保护地外野生植物保护模式
华泰证券以“一个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实践为例,介绍了企业联合高校、社会组织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乡村生态振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绿色转型倡导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分享了凝聚多方力量守护中国濒危物种的宝贵经验。
交流会11个报告人紧扣主题,展示分享不同地区珍稀濒危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优秀案例,探讨交流野生植物保护的概念、理论、方法和策略,来自全国各地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科研院校、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29家单位百余名代表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