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云南省十三届三次会议第565号提案的答复

2025-09-10 17:29:18   来源: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    分享到:

省政协环境资源界别: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云南观鸟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的提案》(第565号)确定为政协云南省十三届三次会议重点提案,交由省林草局主办、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办。按照重点提案办理程序和工作方案,在完成前期各项工作后,经充分协商,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开展情况

我们高度重视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565号重点提案办理工作,按照重点提案办理程序,严格落实“五个一”工作要求(一套工作专班、一个工作方案、一次联合调研、一场面商会议、一份情况报告),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成立了重点提案工作专班做好办理。2025年5月27日,省林草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省政协人资环委进行座谈,共同商议提案办理初步工作方案。6月20日,省林草局将办理工作方案报省政协提案委、人资环委和省政府办公厅。7月10日—16日,省政协副主席张宽寿带领联合调研组,前往昆明、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就鸟塘拍鸟、大众观鸟、绿孔雀人工繁育等观鸟产业相关业态开展调研,进一步梳理了全省观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困难问题,研究提出了措施建议等,形成调研报告。8月29日,在省林草局召开提案协商会议,经充分协商,形成了第565号重点提案答复意见。

二、关于提案反映的问题

提案反映全省观鸟产业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建设、缺乏专业指导与培训、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管理和监督责权不清等问题。我们研究核实认为,提案反映的问题客观真实,是制约全省观鸟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云南是全国乃至全球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鸟类种类居全国之首,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约占全国保护种类数量的62%,具备发展观鸟产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随着观鸟效益的逐渐显现,各地发展观鸟产业的积极性高涨,在保山、德宏、西双版纳等地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上述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绿色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采取措施,稳妥有序推进全省观鸟产业发展。

三、关于提案内容的逐条答复

(一)关于“深化思想认识,正确处理鸟类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的建议。我们的办理意见是:一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包括鸟类在内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不断夯实制度基础,强化鸟类生境保护,实施监测巡护,严格执法监管,促进全省鸟类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是健全制度体系。出台了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划定了陆生野生动物禁猎区和禁猎期、候鸟迁徙通道重点区域范围(第一批),制定了省级湿地保护规划、九大高原湖泊“三区”湿地建设管理指导意见等系列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全面夯实鸟类保护制度基础。二是加强就地保护。全省划建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33处,占全省国土面积14.26%;认定国际湿地城市1处、国际重要湿地5处、国家重要湿地3处、省级重要湿地29处,基本形成了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全省98%的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提供了良好栖息环境。三是强化资源管理。全省建立鸟类环志站6个,设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65个。完成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调查评估,开展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监测3次。围绕全省71处鸟类迁飞通道、10处候鸟迁徙通道重点区域,落实监测巡护责任,开展日常巡护值守,定期组织清网清套活动,坚决制止非法猎捕鸟类违法行为。省州县3级均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全省上下联动、合力推进鸟类保护工作格局。经过不懈努力,全省各级政府保护鸟类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保护能力不断增强,鸟类栖息环境明显改善,种群数量不断增长,鸟类多样性不断丰富。卷羽鹈鹕、沙丘鹤、黑腹蛇鹈等鸟类在云南被新记录,鸟类物种数量由2016年的945种增加至2024年的1022种。

下一步,省林草局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大鸟类栖息地保护。开展好“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等活动,深化线上线下保护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公众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国际履约与国际合作,持续加强鸟类资源保护,坚决守护生物多样性宝库。

(二)关于“统筹规划布局,加速形成共促观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的建议。我们的办理意见是:全省观鸟产业已初具雏形。形成以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区域为主的鸟塘观鸟;以昆明滇池、昭通大山包、丽江拉市海、迪庆纳帕海等高原湿地为主的大众观鸟;以追求拍摄罕见鸟类、极致画面,深入林区蹲守拍摄的特色野拍3种观鸟特色经济,呈现观鸟拍鸟、专业化导览服务、生态民宿与配套服务、观鸟节推介与数字化推广等核心业态,初步构建涵盖“资源供给—服务链条—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的产业网络。保山市隆阳区百花岭村建立“鸟塘+民宿+研学”发展模式,每年吸引观鸟拍鸟游客超过10万人次,创造经济收入超过300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和社区发展,成为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典型范例。德宏州盈江县石梯村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鸟塘40余个,年接待观鸟游客2万余人次,每个鸟塘实现收益3万元至5万元,自发展观鸟产业以来,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000余元跃升至8000余元。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科学引导观鸟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强化规划引导。将观鸟产业发展纳入全省林草、旅游“十五五”规划,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观鸟产业,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助力观鸟产业发展壮大。二是制定地方标准。我们已委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编制《鸟塘建设管理规范》地方标准,从鸟塘选址、鸟棚搭建、食物补充、管理维护、观鸟行为、宣传教育、安全防护、应急处置等方面,规范全省鸟塘建设和观鸟行为。目前,已完成意见征询,正在开展文本审查,力争年内出台实施。三是编制观鸟指南。我们将在全省鸟类资源监测工作基础上,组织开展《云南省观鸟指南》编制,力争年底向社会发布,从时间(季节)、地域、特色鸟种等维度,推荐观鸟路线及观鸟点,科学引导公众开展观鸟活动。

(三)关于“加快融合发展,推动鸟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建议。我们的办理意见是:指导各地在依法保护好鸟类资源的前提下,科学推进观鸟产业发展,指导南华、景东、盈江、思茅等地,借鉴“百花岭鸟塘”发展模式,开展特色鸟种观赏,推进观鸟与民宿、餐饮、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初步形成“观鸟+生态旅游”产业模式,促进社区参与和地方经济增长,同时带动相关文创产品、特色农林产品和生态教育发展。持续联合公安、市场监管、邮政等部门组织开展鸟类保护普法宣传活动,加大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编印出版了《高黎贡山区域鸟类资源手册》《大理野生鸟类》《德宏手绘飞鸟集》等读物,不断提升公众识鸟、爱鸟、护鸟意识。

下一步,我们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推进业态融合。策划一批观鸟旅游景区和观鸟黄金线路,并融入全省旅游规划布局。加强与文旅企业合作,重点扶持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观鸟文旅项目,强化基础服务保障。推进观鸟与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指导有条件的州(市)划观鸟主题文化节、摄影大赛、文创产品大赛等品牌活动,开发四季旅游产品和夜间旅游产品,破解“季节性波动”和“消费转化难”等问题。丰富“观鸟+文化体验”“观鸟+户外运动”“观鸟+生态康养”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延长观鸟产业链、价值链。二是推进利益融合。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鼓励适宜观鸟社区居民参与特许经营活动,探索自然资源所有者参与特许经营收益分配机制,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加大观鸟科普、观鸟研学、观鸟科考支持力度,全面拓展鸟类资源价值实现路径,探索建立旅游收益反哺资源保护、集体经济发展机制。三是深化产品融合。加强对经营者、管理者教育引导,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挖掘整理鸟类科普、研学、科考等产品,向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生态旅游产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和普及教育,引导观鸟爱好者科学观鸟、文明观鸟,不断壮大观鸟人群,助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观鸟产业”发展壮大。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5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