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林草要闻 > 正文

省林草局多措并举提升林草要素保障效率 为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2025-05-13 17:30:49   来源: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分享到:

“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始终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项目转”的原则,持续优化林草领域营商环境建设,确保在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前提下,想方设法解决项目落地用林用草问题,以高质高效的林草要素保障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1年以来,共批准全省各类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草原申请11687件,面积138.8万亩(含临时用地),涉及全省3.82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强化需求保障,做到定额应保尽保

强化争取保足额。针对“十三五”期间林地定额不足影响项目落地实际,省林草局在充分调研、认真分析、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强化汇报对接,全力争取国家林草局支持,全省林地定额指标由“十三五”期间的年均16.4万亩增加到“十四五”期间的24万亩。“十四五”期间,全省可用林地定额达120万亩,增幅46.3%,居全国第一,有效满足了全省建设项目使用林地需求。

强化管理提效能。针对林地定额管理与地方经济发展用地需求激增的现实矛盾,建立健全林地定额有保有控、计划使用、分级管控管理机制,根据各地林地面积、使用林地需求、经济发展情况等,每年确定一定数量林地定额交由各州市、自贸试验区、经合区、边合区自主使用,对预分下达定额不够用的,由省级全额保障,确保建设项目用林用草应保尽保。

强化服务意识,做到问题能解全解

着力破解保障堵点。坚持守住底线、依法依规、能保全保的原则,想尽一切办法促成项目用林用草条件,先后制定先行用地管理、新能源项目用地、林地审批管理等7项符合省级实情的政策措施。特别是针对线性工程,联合多家部门发文明确可以以生态环境无害化方式穿(跨)越省级及以下自然保护地,确保了一大批重大交通、水利、能源项目落实落地。针对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园区、大中型矿山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因涉及森林资源富集的天然林林地而影响项目落地建设问题,细化使用天然林和单位面积蓄积量高的林地标准,确保了占用郁闭度超过0.5的天然林林地重大经营性项目落地。针对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产业用林用草问题,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研究制定若干措施,深挖林草生态资源潜力,助力全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蓝莓产业使用林地受限问题,专门研究制定支持蓝莓产业发展的林地政策,全力保障用林需求。

着力释放用林用草空间。针对光伏等经营性项目用林用草受限情况,率先在南方省区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明晰草原保护与利用空间,把该保护的保护好,把可合理利用的充分利用好,释放出更多空间用于项目建设。针对林下经济发展用林问题,开展可利用林地资源摸底,按照充分利用林地、限制利用林地、禁止利用林地3种类型落实到山头地块,构建全省林下经济资源利用一张图。

着力提升审批政策透明度。对22项林草行政许可事项涉及的83个子项、188个办理项,一一梳理编制实施规范,实现“1个办理事项有1个实施规范”;编印《使用林地草原指南》等5本“口袋书”,向社会公开行政许可的依据、范围、条件和程序,推动用林用草审批在阳光下公开透明运行。

深化简政放权,做到审批能快则快

推进就地审批。针对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民生项目以及涉及公益林、采石采砂采矿项目均要报省级审批的问题,在充分开展委托实施情况调研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委托权限和范围。下放临时用地省级审批权限,审批层级由3级减为2级;将7项省级审批权限委托各自贸试验区、经合区管委会,审批层级由3级减为1级;将使用林地草原委托审批面积由2公顷扩大到5公顷。“十四五”以来,共6743件、57.7%的用林用草项目审批实现“少跑路”,委托审批、就地审批面积达到46万亩。

压缩审批时限。实行重大项目省、州、县三级同步联审联批,强化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一次申请、一次补件、一次通过,审批时限由法定的20个工作日压缩到5至7个工作日。建立审批进、出报件每周向局领导、局机关纪委报备制度,用严格的监督确保审批事项动态清零。

减少审批要件。取消建设项目异地更新造林、三项经费补偿等不合理的审批事项前置条件。对国防、军事、涉密项目等实行特事特办,缩减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要件,林勘报告要件由“一本书”变为“一页纸”、“一张表单”,组卷报批时间压缩50%以上。

提升审批质量。紧盯行政审批人员和企业项目报件人员,采取“线上+线下”,围绕“政策+流程+规范”,开展审批业务培训,既强调政策性又突出操作性,对22项林草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深入解读,确保参训人员政策清、流程熟、知规范,全省报件质量明显提升,“十四五”期间退件数量较“十三五”期间降低55%以上。

强化服务意识,做到问题能解全解

坐诊接诉倾听诉求。坚持“企业所盼”与“林草所能”相结合,持续深入推进坐诊接诉活动,局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坐诊”、分管负责同志带头“接诊”,凡是企业有诉求、处室不能解答的,均由局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与企业面对面交流会商、研究解决方案。

靠前服务主动问诊。加强与发展改革、能源、水利、交通等部门沟通衔接,提前掌握重大项目清单,采取省、州、县三级同步一对一跟踪服务项目模式,专人盯办项目存在困难问题,指导企业提前做好组卷报批等工作,有效提高林草要素保障的针对性、有效性、精准性和科学性。“十四五”以来,配合发展改革、能源等部门对2500多个新能源项目用林用草情况进行核实,提出用地意见建议,引导项目选址从自主选址向精准规划选址转变。

上门巡诊送策纾困。坚持把服务端前移至企业一线、项目一线,深入云南铜业股份公司、省能投集团、煤炭产业集团、交投集团、农垦集团、云投集团等企业开展上门服务,既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发展需求、发展困难,又向企业宣讲林草资源保护政策,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用活政策,依法解决使用林地、草原中的突出问题。

无事不扰减负增效。严格推行“无事不扰、主动服务”工作原则,强化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对审批依据、内容、条件、程序、时限、结果“一次性告知”,并依法及时做好审批信息公开,做到办事程序时限公开化、准入审查条件公开化、审批办理结果公开化。

编辑:刘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