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以监测站点布局为“切入点”,着力优化站点布设和网络构建,基本建成以“5大分区布局”“1+9站点布设”“靶向式监测”为重点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布局网络体系,全面提升生态效益监测效能。
统一规划“5大分区”生态效益监测布局
按照滇东北亚热带云南松、湿润常绿阔叶林监测区,滇西北青藏高原东南缘寒温性针叶林、草甸监测区,滇中高原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监测区,滇东南季风北缘热带雨林监测区,滇西南亚热带南部常绿阔叶林监测区等5大区域进行监测布局,既兼顾云南省重点生态功能分区,又覆盖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重点地区,全面反映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
测流堰
科学布设“1+9”生态效益监测功能站点
生态效益监测以滇东北曲靖市会泽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站为“1站”建设重点,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和机构协作配合,整合滇西北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退耕还林效益监测点、滇中高原昆明市滇中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腾冲高黎贡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等“9点”,形成了“1+9”站点协作、共享监测数据成果的效益监测网络体系。
固定样方观测场
充分发挥“靶向式”生态效益监测功能
生态效益监测站点突出“靶向式”监测功能,各站点在统一监测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等基础指标的同时,根据区域生态本底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目标开展差异化监测,做到既有侧重、又贯通协同,形成了“共性指标+特色指标”的科学组合框架,实现了对退耕还林成效的科学评估与动态追踪。比如,会泽县站重点监测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功能,高黎贡山地区站点重点追踪退耕后生物多样性及种群动态变化,元谋站点实时监测干热河谷区土壤持水能力提升值,西双版纳地区站点重点监测热带季雨林边缘效应,滇西北地区站点同步监测高海拔冷杉等乔木及高山草甸碳汇功能等。
小型气候观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