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拥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每一种珍稀植物都蕴藏无限潜能。“十四五”期间,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在总结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第二期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十年规划,系统打造就地、近地、迁地、监测与回归相结合的综合保护体系,整体推进101个物种的保护恢复,并进一步形成了多渠道筹资、科研带动、示范应用、科普宣传与知识传播等为一体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模式。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野外回归
强化原生地保护
全面完成101个物种的野外资源调查摸底,建成文山兜兰、茶果樟等26种植物的保护小区、保护点33处,恢复生境近3万亩。

文山兜兰 李宇璇 摄
开展迁地保护
分区域建设12个极小种群植物专类园,依托正在创建的西双版纳热带国家植物园等机构,开展人工扩繁,成功繁育78种极小种群植物种苗近20万株,在区域植物保护和生态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展野外回归
恢复和扩大30个物种的野外种群,云南火焰兰、格力兜兰等珍稀兰科植物重新在野外绽放。

云南火焰兰 马维银 摄
推进保护利用
积极推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城乡绿化美化相结合,支撑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开展“生物多样性进城市、进社区、进街道”试点示范,为建设美丽云南增添特色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