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定于2025年8月21日(星期四)上午,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守护湿地之美 共享诗意生活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林草局,大理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经济宣传处处长 宗霞: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大理国际会议中心参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守护湿地之美 共享诗意城市新闻发布会。
今年7月24日,大理市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授牌,实现了云南“国际湿地城市”零的突破,这是云南对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殷殷嘱托的生动实践,成为云南乃至中国湿地保护成效的“一扇窗户”,诠释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于现代化人民城市“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定义,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注入了“源头活水”。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到省林草局、大理州人民政府、大理市人民政府的有关领导及长期致力于云南湿地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专家,向大家系统介绍云南湿地保护及大理“国际湿地城市”授牌有关情况,并就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段利武先生;
大理州人民政府副州长鲁旭俊先生;
中共大理市委副书记、大理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剑先生;
西南林业大学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二级教授田昆先生;
大理大学交叉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生态学会流域生态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研究员肖文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和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共有四项议程。
首先,有请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段利武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段利武: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相聚洱海之畔,聚焦云南湿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向各位通报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在此,受省林草局局长万勇同志委托,向一直关心关注云南湿地保护的媒体记者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今年7月24日,大理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云岭大地的生动实践,这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美好呈现,也是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开展湿地保护的具体展示。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
一、湿地资源禀赋赋予“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温润美好
云南位于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六大国际、国内江河的上游或源头,1000余条河流奔腾不息,40余个高原湖泊熠熠生辉,千家万户生活在湿地周边,这是自然的馈赠、是山水的恩赐。云南湿地资源稀缺珍贵,全省湿地面积59.37万公顷,仅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但具有生态区位重要、生态功能突出、类型复杂多样、生物种类丰富、生态景观壮丽等鲜明特点,保育了全国53%的湿地植物和43%的湿地脊椎动物,发挥着重要的“水塔”“基因库”和“碳库”功能,孕育了绚烂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洱海、碧塔海、泸沽湖、普者黑是诗与远方,拉市海、大山包、纳帕海是“观鸟天堂”。云南湿地,与人民群众相依相伴,生动诠释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温润美好。
二、湿地保护管理守护“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各美其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将高原湿地保护纳入“生态立省”发展战略,构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高位推动湿地保护修复。
一是云南湿地法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颁布施行《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云南省重点高原湖泊入湖河道保护条例》等不同区域尺度和不同生态要素的法律法规。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重要湿地认定》地方标准和认定办法等系列制度,抢救性保护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高原湿地,我省经验做法为国家出台《国家重要湿地认定和名录发布规定》提供实践参考;“国家对湿地实行分级管理和名录制度”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将云南实践上升为国家政策制度。省级出台关于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省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制定实施《云南省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构建起云南湿地保护修复的“四梁八柱”。
二是云南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大理市成功认证“国际湿地城市”,实现云南省“国际湿地城市”零的突破,向世界展示了云南湿地保护新成效。我们积极申报国际、国家重要湿地,全省国际重要湿地达5处,国家重要湿地3处,数量分别居全国第3位、第4位。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的重要指示,云南湿地公园建设覆盖全省10余个州(市),涵盖河流、湖泊、沼泽等所有湿地类型。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大山包和拉市海等国际重要湿地5处、香格里拉市千湖山等国家重要湿地3处、沾益海峰等省级重要湿地29处,建立泸沽湖等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7处、抚仙湖等湿地公园19处,首次构建起完整的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体系。
三是云南湿地保护修复体系不断完善。我们与省自然资源厅和省水利厅等16个单位建立湿地保护协作和信息通报机制,合力推进湿地保护修复。我们联合省水利厅和省生态环境厅等6个部门印发实施《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三区”湿地建设管理指导意见》,聚焦高原湖泊保护管理,制定湿地修复植物名录及物种负面清单,坚持“一湖一策”,推动湖泊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全域联治”转变,形成湖泊湿地保护的“云南模式”。我们积极争取湿地项目和资金,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省级以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科学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等项目,示范带动全省湿地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
四是云南湿地监测评估体系不断完善。率先在全国开展湿地资源年度监测,通过卫星影像判读、现地核实等方式,及时掌握湿地面积消长。率先在全国发布《湿地生态监测》地方标准,制发《湿地生态监测规划》和《湿地监测管理办法》,开展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评估,推动湿地保护由“开刀治病”转向“健康管理”。率先在全国发布《湿地公园管理评估规范》地方标准,制定印发《湿地公园管理评估办法》,完成全省湿地公园保护管理评估。
五是云南湿地科技支撑体系不断完善。率先在全国成立省政府层面的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建立落实多学科全领域湿地保护科学决策咨询机制。建立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在全国开设首个“湿地保护与恢复”本科专业,开展湿地科学研究及湿地专业人才培养。依托技术力量,高质量完成全省泥炭沼泽碳库调查,为泥炭沼泽湿地实施精细化管理及湿地“碳汇”研究夯实基础。
三、湿地生态成果带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诗意升华
湿地自带诗意,《诗经》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都呈现了湿地的诗意光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不断升华。
一是湿地生态空间更加开阔。十年来,我们累计争取和下达中央湿地项目资金10.66亿元,在全省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保护补偿等项目160个,修复退化湿地15万余亩,完成湿地生态保护补偿6万余亩,有效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湿地生态空间更加开阔。
二是湿地野生物种种群扩大。监测数据表明,纳帕海黑鹳数量从2016年的200只增加至416只,成为国内黑鹳种群数量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越冬地和停歇地;剑湖紫水鸡数量从2016年的767只增加至1478只,成为国内紫水鸡种群的最大分布地;“鸟中大熊猫”彩鹮在滇池、泸沽湖、大盈江等多处湿地现身,并首次在剑湖湿地成功繁殖。同时,野菱、海菜花等重点保护植物分布范围逐年扩大,大山包、拉市海湿地植被覆盖率分别提高了14%、1%,腾冲北海成为国内种群规模最大的野生莼菜分布地。湿地及其周边“珍、稀、奇、特”的野生动植物,让湿地焕发灵动的气质,吸引着大家不远千里来到云南,品味诗意生活。
三是湿地生态产品更加丰富。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梯田养鱼,“一水多用、一亩多收”,实现传统农业单一水稻收益向水稻、梯田鱼、梯田鸭及鸭蛋等综合收益的转变,成为人水和谐、鱼米共生的典范。丘北县依托普者黑湿地开展生态旅游,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达70亿元,占丘北县地区生产总值的51%。碧塔海、泸沽湖、腾冲北海等湿地生态旅游的品牌优势明显,大山包、纳帕海、拉市海等国际重要湿地观鸟产业逐步壮大……打通了湿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有力支撑了乡村振兴。
记者朋友们,苍山洱海,因水而美,因湿而兴,大理市成功跻身“国际湿地城市”行列,既是对云南湿地保护工作的肯定,也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生动注脚,希望所有来大理、来云南的人们,始终能感受“始于山水,归于日常”的美好。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宗霞:
谢谢段利武先生。各位记者朋友,大理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云岭大地的生动实践,也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美好呈现,更是云南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开展湿地保护的具体展现,希望记者朋友们充分地作好宣传和报道,让全世界共同见证云南的生态文明之美。
接下来,有请大理州人民政府副州长鲁旭俊先生作发布。
大理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鲁旭俊: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苍山洱海之间,在湿地铺展的青绿底色上,共赴一场山水与人心双向奔赴的生态之约。在此,我谨代表大理州人民政府,向用镜头定格湿地灵韵、以文字传递生态温度的记者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在苍洱大地上湿地星罗棋布,七处重要湿地,各美其美——罗时江草长莺飞,西湖渔歌互答,茈碧湖波如琉璃,草海水天相接,上沧海静影沉璧;洱海、剑湖更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成为黑鹳、东方白鹳、紫水鸡等珍稀生灵的迁徙驿站。
近年来,我们把“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湿地”刻进发展基因,用制度作笔、科技为墨、全民当纸,绘就一幅“保护湿地之美,共享诗意城市”的时代长卷。
我们以法治为盾的守护宣言。2012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落地,从此红线成篱、铁腕成墙;多部门联动执法,让“破坏湿地必受惩”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我们以壮士断腕为号修复攻坚。城市开发边界主动“瘦身”40平方公里,15米生态线内1806户居民挥别老屋,57座矿山重披绿装,退塘还湖、退田还湿、退房还滩的“三退三还”,让湿地重展身姿。如今的洱海入湖河口前置库与表流湿地织就净化网络,污染物指标持续下降;剑湖的水系连通了生态生机,植被恢复了活力,越冬候鸟由2万只增至5.8万只。
我们以科技为翼的精准守护。从水质自动站到气象站,20余项生态数据24小时“云上报”;携手上海交大、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云南大学、大理大学等,共建“智慧湿地”实验室;国家级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成功申报,让我们手握“生态CT”,为湿地健康精准“把脉”。
我们形成了保护湿地的全民共识。一年一度的“湿地保护宣传周”,科普展、主题讲座座无虚席;300余所中小学把课堂搬进湿地,孩子们用画笔绘就绿色梦想;短视频平台湿地之美话题阅读量突破数百万,“守护”已成为大理最动人的人文共识。
在守护的同时,我们深入探索“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共赢之路。一条129公里的环海生态道把湿地、古村、田园串珠成链,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在湿地周边,零农药、零化肥的有机农业让一棵菜、一粒米身价倍增,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笑容甜起来。碳汇交易、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让保护者有回报,让奉献者有收获。
生态长跑永远在路上,城市扩张的惯性需要更温柔的节奏,脆弱的生态系统需要更精细地呵护。挑战从来不是退缩的理由,更是奋进的号角!新十年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即将发布,多元化融资、跨区域联动、专业化管护、全民化参与,正让湿地保护从“政府独奏”走向“社会合唱”。
各位媒体朋友,湿地是地球的心跳,是大理的灵魂,更将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承诺。
让我们以山水为盟、草木为证,共同守护这片湿地之美,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永远鲜活、永远动人!
谢谢大家!
宗霞:
谢谢鲁旭俊先生。大理用制度作笔、科技为墨、全民当纸,绘就一幅“守护湿地之美 共享诗意城市”的时代长卷。
接下来我们有请中共大理市委副书记、大理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剑先生作发布。
中共大理市委副书记、大理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苍洱流金,秋风送爽。在这“风花雪月”绘长卷、山水含情迎喜报的美好时节,我们相聚于洱海之滨、苍山之麓,隆重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郑重宣布:2025年7月24日,在津巴布韦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大理市成功获评“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成为中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县级市,云南省首个荣膺此誉的城市。
“国际湿地城市”是国际社会对大理在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的高度认可,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为苍山洱海保护付出努力的大理人民,属于所有关心支持大理生态建设的各界人士。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大理市委、大理市人民政府,向所有为大理“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付出辛勤汗水的各级部门、社会各界人士、全体市民朋友以及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荣誉的背后是苍洱大地的诗意馈赠
大理人民世代逐水而居,城镇依水而建,山水林田湖相互交融,湿地资源禀赋良好,拥有洱海国家级重要湿地和罗时江省级重要湿地以及9个一般湿地,河流、湖泊、坑塘等构成的湿地面积超2.6万公顷,湿地覆盖率高达15.4%,是我国西南区域典型的高原湿地城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态名城、中国天然氧吧,是生态大理的生动注解。近年来,大理市委、市政府坚持高位推动湿地保护工作,建立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形成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一体的湿地保护体系,通过湿地生态修复、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等举措持续加强湿地保护,湿地保护率达94.13%,鸟类增加到162种,鱼群种类逐步多样化,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命共同体。
荣誉的背后是十年时光的不懈坚守
2015年1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从此大理市把洱海治理推向新的高度,围绕削减入湖污染负荷这一核心,抓实“三治一改善”各项工作,环湖截污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滨湖生态修复等一系列保护治理项目和措施相继推出,构建了“一个平台监管”“一支队伍管理”“一个企业运营”的“三个一”工作机制,洱海湖泊水生态修复取得积极进展,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保持在100%,洱海水质稳定在优良水平。备受关注的“洱海指数”综合评价体系正式发布,围绕“干净、清澈、生态、共享”四大维度,精准导航洱海保护治理,推动流域发展绿色转型,为全球高原湿地生态保护和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
荣誉的背后是全民协力的智慧创造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是大理市湿地保护治理的源源动力。市、镇、村三级358名河长常态化开展巡河,300余名“洱海卫士”巡查队员强化巡查监管,全民参与监督举报平台“洱海卫士”小程序,打通了洱海保护管理“最后一公里”。政研企合作不断深化,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持续提升洱海保护治理规范化、科技化水平;与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环保头部企业的合作,提升了管理效能,切实削减了洱海外源和内源污染负荷,死亡水草走出了“生态负担”蝶变为“再生资源”的“重生之路”。连续四年成功举办“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常态化开展“世界湿地日”“洱海保护日”等宣传活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游客等群体主动参与洱海保护治理,全民参与氛围更加浓厚,“洱海清,大理兴”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荣誉的背后是绿色经济的和谐乐章
湿地保护不仅让洱海重现“海菜花开、白鹭翩跹”的盛景,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通过一产减负荷、二产调结构、三产促融合,坚定不移走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25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340亿元,增长3.8%,为全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理马拉松、“七彩云南”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赛、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成功举办,形成“海、陆、空”全域户外运动发展的新格局,持续彰显着大理这座四季户外运动之城的澎湃活力,谱写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实践的大理篇章。我们坚持以生态环境改善带动生态旅游,不断拓展“N+文旅”消费场景,持续放大大理文旅IP效应,2025年1-7月,大理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超4475万人次,同比增长11%,旅游总花费超591亿元,同比增长22%。大理市荣登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排行榜首位,成为世界各地旅客向往的健康生活和旅游目的地。
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作为新起点,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守护好我们的湿地瑰宝,让大理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不断探索将“绿水青山”高效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多元化路径,努力把大理建设成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全球湿地保护贡献大理智慧和大理力量!
“国际湿地城市”需要全民共建共享,我们诚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莅临大理观光度假、投资兴业,亲身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朋友长期以来对大理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我们在大理等着您!谢谢大家!
宗霞:
谢谢王剑先生的发布。
记者朋友们,在发布环节,省林草局、大理州政府、大理市政府,围绕湿地的保护管理、可持续发展及“国际湿地城市”的创建通报了各自领域工作完成情况。
接下来,进入今天发布会的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人民网记者:
请问大理州是如何实现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谢谢。
宗霞:
我们有请鲁旭俊副州长为大家作介绍。
鲁旭俊:
感谢人民网记者的提问。大理州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理念,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正奏响和谐乐章:一方面,我们严守生态红线这个理念,用修复工程让湿地“休养生息”,同时加强监测和监管,维护好生态红线和底线;另一方面,让湿地资源“活”起来,发展生态旅游,让游客在观光、考察过程中学懂或者是认同保护;再一方面我们推广有机农业,让农民在种植方面得到收益。同时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相关机制,让保护者得到回报,让洱海周边生态更美、游客更多、农民更加富裕,这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种具体体现。
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
大家都知道,湿地是通过水质净化、物质循环和生态调节机制来完成的生态净化功能,又被称为“地球之肾”。请问云南的湿地有哪些特点,发挥着哪些功能?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很专业,我们有请西南林业大学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二级教授田昆先生给大家作回复。
西南林业大学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二级教授 田昆:
谢谢这位记者,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大家都知道云南湿地资源面积不大,只有59.37万公顷,仅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虽然面积不大,但功能非常突出。按照《湿地公约》,云南的湿地类型,除了海洋类型以外,所有的类型都有。按照全国湿地三调口径,13类湿地类型云南占了10类,湿地特征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是云南湿地资源稀缺。云南喀斯特地貌,石灰岩的占比较大,这些区域因为溶蚀作用而留不住水,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很难形成湿地。但云南得到老天眷顾,在滇中地区形成一个不透水层,孕育了丰富的湖群,尤其是滇池,在全国、在西南地区都非常珍稀。
二是云南湿地特征明显。云南湿地面积小,在一个相对小的尺度上可以看到山、看到城市、看到水、看到树。云南湿地地理环境相对闭合,都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就是有汇水的面山到湖滨带,到湖盆水体。
三是云南湿地区位重要。云南处在我们国家地形的二级阶梯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生态功能突出。首先,在水资源供给方面,云南六大水系给东南亚相关国家提供水资源,同时也给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比如,滇池,面积只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的0.6%,但滇池湿地资源养育了云南八分之一的人口,提供了云南四分之一的GDP产值。比如,抚仙湖,云南三分之二的淡水资源都在这里,水质优良,为全国每一个人储备了15吨优质的淡水资源。云南湿地地处国际河流的上游和源头,湿地就像海绵一样,降雨以后它可以吸纳、储存,再慢慢释放出去,是东南亚国家的水塔。同时,对调节洪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湿地可以调节气候,滇池也好,洱海也好,但调节区域气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功能是其他湿地无法比拟的。
四是云南湿地生物多样性富集。第一,云南湿地植物物种占到全国湿地植物物种总数的53%,湿地脊椎动物物种占全国湿地脊椎动物的43%,湿地鸟类占全国湿地鸟类的70%,尤其特殊的是拥有极高比例的特有种。云南的淡水鱼类有629种,占了全国淡水鱼类的近一半,而特有种就高达235种,这是云南湿地生物多样性极为突出的一个特点。这些特点是云南地理环境相对闭合造成的,湖泊与湖泊之间没有水道相通,限制了物种间的交流,自己特化发育,像洱海的大理弓鱼、滇池金线鲃、碧塔海中甸叶须鱼等。
五是云南湿地生态景观壮丽。云南高原湿地与森林、草原交错分布,空间异质性强,聚合了河流、湖泊、沼泽、草甸、森林、高山等,在较小的景观尺度上可以看到多样、美丽的景观。碧塔海、泸沽湖、拉市海、普者黑、腾冲北海等湿地赢得游客青睐,有力支撑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景观资源。
六是云南湿地生态系统脆弱。一方面云南湖泊湿地多为封闭半封闭断陷而成,主要依靠降水补给,蒸发量大,水体置换周期长,自净能力弱;沼泽湿地多分布于滇西北和滇东北的高山和亚高山残存的高原面上,面积小而分散,极易受到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虽然物种多样丰富,但种群数量小,受人为干扰大,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谢谢。
宗霞:
谢谢田昆先生带给我们的科学分析和最具有责任感的呼吁。
我们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云南政协报记者:
“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是目前国际上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最高、分量最重的荣誉,代表了一个城市在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的卓越成就和国际认可。请问,下一步,大理市将如何维护和守好这块国际性的金字招牌。谢谢!
宗霞:
我们有请王剑市长给大家作介绍。
王剑:
谢谢您的提问。“国际湿地城市”的成功认证,标志着大理的湿地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四方面发力持续擦亮这块金字招牌。
一是持续强化湿地保护与修复力度。恪守《湿地公约》精神,严格落实湿地保护红线制度,以《大理市湿地保护规划》和《大理市国际湿地城市总体规划》为引领,实施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不断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退化。
二是大力推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快探索洱海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及实现机制,积极参与碳汇产品开发交易工作,让“国际湿地城市”的品牌效应充分释放,让湿地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大课堂、国内外游客感受大理生态魅力的重要窗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融合。
三是全力提升湿地管理能力和水平。以“洱海指数”综合评价体系为指南,强化卫星遥感、AI监测等技术应用,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优化大理市苍山洱海(湿地)一体化智能监管系统,持续构建“人湖和谐互动”的洱海保护新模式,提高湿地管理科学化、数字化、精准化水平,打造“数字湿地”标杆。
四是加强合作交流讲好大理故事。加强与其他“国际湿地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工作,主动在国际平台上宣传展示大理湿地的保护成效。同时,广泛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让更多市民、企业、社会组织成为“洱海卫士”,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云南网记者:
请问,近年来大理州在湿地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谢谢。
宗霞:
有请鲁旭俊副州长继续为大家作介绍。
鲁旭俊:
感谢云南网记者的提问。近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和各族群众高度关注和重视湿地保护,从制度、行动和科技等方面共同做好湿地保护这篇文章。
一是筑牢思想根基。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工作指引,遵循“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持续加强和推进湿地保护工作。
二是完善法治体系。通过立法,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为重要基础,建立分级分类保护管理制度,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织密保护网,让湿地保护有法可依。
三是下足修复功夫。通过“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从洱海的“三退三还”到剑湖水系连通,通过缩减城市区域来为湿地腾退生态空间。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与国内重要科研院所共同搭建工作专班,围绕湿地保护、高原湖泊保护,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通过科技赋能推进湿地保护精准有效。
五是凝聚社会共识。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全社会宣传,营造全民保护湿地的浓厚氛围,让大家共同投入到湿地保护过程当中。
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环绕洱海的生态廊道既是洱海的生态屏障,又是当前游客向往的人气打卡点,请您介绍下生态廊道在“国际湿地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谢谢。
宗霞:
我们有请王剑市长作回复,有请。
王剑:
谢谢您的提问。洱海生态廊道的规范名称是“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项目于2018年启动建设,完成了1806户生态搬迁,修复生态岸线38.4公里,恢复湖滨带湿地及实施生态修复8383亩,实现了环洱海截污治污体系全覆盖,优化了大理市苍山洱海(湿地)一体化智能监管系统,建成了环洱海129公里的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是洱海生态系统的“生命线”,它恢复了天然的湖滨缓冲带,重建了湿地植物、浅水区、滩涂等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有效遏制了湿地退化,显著提升了洱海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洱海生态廊道是洱海生态系统的“净化器”,它具有强大的吸附、过滤、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有效拦截和净化了来自陆域的面源污染,为洱海水生态核心区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洱海生态廊道是连接城市与湿地的“绿色纽带”,它将大理市区、周边村镇有机串联,让洱海周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深度融合,完美契合了“城市与湿地和谐共生”的理念。洱海生态廊道是惠及全民的“幸福大道”,如今的生态廊道,白鹭掠过如镜水面,海菜花开满浅滩,成了市民和游客亲近自然、体验生态的重要场所,2025年1月至7月,洱海生态廊道接待客流总量超1718万人次,是“湿地惠及人民”的直接体现。
洱海生态廊道的建设践行了“湖进人退”和“自然、生态、野趣、文化、智慧”的理念,是大理城市与湿地之间空间融合、功能互补、和谐共生的典范,为大理市“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新闻社记者:
请问,云南高原湿地未来重点关注的领域是哪些?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我们有请大理大学交叉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生态学会流域生态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研究员肖文先生跟大家作介绍。
大理大学交叉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生态学会流域生态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研究员 肖文:
谢谢您的提问,以滇池和洱海为代表的九大高原湖泊治理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点关注,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尤其是大理获得了“国际湿地城市”的殊荣,这是大理湿地保护新的起点,建议从以下4方向开展工作。
一是关注高山小微湿地。放眼全球,小微湿地以体量微、数量巨、分布散而构成湿地“隐形多数”;比如,在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它们占天然水体总数的96.5%。小微湿地既能在小空间实现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碳汇固持、气候调节等多重功能,还能为大量珍稀、濒危动植物提供关键生境。
二是立足“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系统保护高山湿地的多样性。云南高山湿地由沿着海拔梯度类型多样的湿地系统构成。保护好湿地多样性,才能保护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也就是说,系统保护高山湿地的多样性是维系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抉择。
三是加强湿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来逐水而居,因水而兴。湿地文化,凝结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华生态智慧,构建了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独特范式。云南省的三个定位,实际上对湿地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推广提出了要求。
四是搭建综合的科研监测与管理平台。为更系统更科学地实现湿地可持续管理,要推进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综合监测体系,支撑云南高原湿地整体保护,形成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云南模式”。
宗霞:
谢谢肖文先生专业的解读,科学的建议。
我们提今天发布会最后一个问题。
新华社记者:
刚才省林草局的领导在发布中提到云南湿地面积小,但特色鲜明,保护价值高,结合云南实际,在今后一段时期,请问,省林草局在湿地保护方面将开展哪些工作?谢谢。
宗霞:
我们有请段利武副局长作回复。
段利武:
感谢记者的提问。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原则,持续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稳定湿地面积、提升湿地质量、让全民共享湿地福祉。
一是持续加强湿地保护体系建设。首先以大理市认证建设“国际湿地城市”为契机,创新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新举措,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推动全省湿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国际)重要湿地申报,争取将更多高原湿地列入国家(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实现更高层次保护。
二是持续推进湿地生态修复。尊重湿地的自然规律,聚焦候鸟迁徙通道上的湿地、狭义野生植物分布区和污染湖泊湖滨带等关键区域,科学修复退化湿地,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质量,扩大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三是持续强化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全面践行“两山”理念,在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湿地农业、生态旅游、自然体验、观鸟、研学等,拓宽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增加特色湿地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共享湿地生态福祉。
四是持续强化湿地科技支撑。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将先进技术与传统知识融合应用于湿地保护、恢复、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提升湿地科技支撑能力。强化湿地机构能力建设,建立科研、监测平台,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
宗霞:
谢谢段利武先生。
今天发布会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就结束了,感谢记者朋友们的提问,也特别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给我们权威的介绍和发布。
各位记者朋友,2023年至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深入人心,从顶层设计到体验种草,从资源保护到可持续发展,旅居云南已经成为大家“离幸福最近”的选择。今天的发布会我们从云南湿地资源保护、培育、利用为切入点,传达出各级党委、政府相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把自身资源优势转化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要让资源有厚度、开发有热度、生活有温度。云南的湿地“小而美”,保护的路还很长。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请记者朋友及时刊发和报道今天发布会的内容,在采访过程中不断发现云南湿地保护的温暖故事,让我们一起为保护云南、建设云南的生态之美,创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而不断努力。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