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护古树名木 传承“绿色遗产”

2025-09-30 17:15:21   来源:“森林云南”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古树名木承载着历史记忆,凝聚生态智慧,兼具文化、科学、景观与经济等多重价值,是有生命的文物。近年来,云南省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保护、科学养护、依法管理、促进健康”的方针,不断健全管理机制,强化保护措施,全面推进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让这些“绿色遗产”焕发新的生机。

 

万千气象 云岭古树展风华

云南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享有“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美誉,古树名木资源丰富。据云南省古树普查统计,目前,全省有古树名木103.79万株,数量位居全国首位。2023年,大理软叶杉木、普洱“树包塔”“塔包树”高山榕、西双版纳独树成林高山榕获评“全国100株最美古树”;大理弥苴河古树群和朱苦拉古咖啡林、怒江铁杉古树群和秃杉古树群4个古树群获评“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

1974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腊镇补蚌村的望天树群落被首次发现,证实了中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热带雨林,为我国生态学研究开辟了新领域。80多米高的望天树群落构成了雨林的“天际线”,各种附生植物在树干上形成“空中花园”,而“老茎生花”、“板状根”等特殊现象则展现着植物适应环境的智慧。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朱苦拉古咖啡林共有1134株,平均树龄100年,面积13亩,被列为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1904年,法国传教士田德能沿金沙江、渔泡江来到大理宾川朱苦拉村进行传教活动,因其传教和饮用咖啡习惯的需要,在获得同事从越南中部邦美蜀带来的咖啡苗后,选择在朱苦拉村天主教堂后墙下种植,迄今已有119年历史。朱苦拉村也是我国最早形成喝咖啡氛围的村落,有着传承百年的朱苦拉咖啡制作技艺,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纯正、最古老的波邦铁皮卡品种,被称为中国小粒咖啡发源地、中国咖啡“活化石”。

 

 

云南东川云南油杉

在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即便是单独的一棵树,也能展现出别样的生命力。这里的古树名木,每一株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故事,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它们以顽强的姿态,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独自成林,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独树成林景区内,有一棵被誉为“美龙卡”的古榕树,其树龄已逾千年。这棵树的树幅宽广,南北达50米,东西延伸60米。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左右两侧主枝上生长出36条气生根。这些根茎垂直而下,相互交织,盘绕在根部,并深入泥土,形成了紧密相连的丛生状支柱根。这一独特的景象,不仅塑造出一树多干的奇特景观,更似一道天然的屏风,在热带雨林中独树一帜,成为摄影爱好者的绝佳素材,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户外猎奇者、植物学家和科普知识传播者前来探访。

制度护绿 让古树老有所依

长期以来,云南省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将其纳入全省生态建设的重要工作,建立协调对接机制,印发工作通知、制定工作方案,系统研究推进资源调查、建档归档、日常管护、抢救复壮等工作。云南省实行古树名木挂牌管理,省级统一制作标牌,全省一级古树和名木完成挂牌。各州(市)配套制定出台保护管理办法、养护技术措施等,实现古树名木规范化、制度化管护。全省常态化开展监测,积极改善古树名木生长环境,及时排查树体倾倒、腐朽、枯枝、病虫害等问题,有针对性强化保护。

古茶树是我国作为茶的故乡的特征植物,云南是我国古茶树资源保存面积最大、保存数量最多、类型最齐全的地方。为保护古茶树资源,云南省制定出台了《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将云南省行政区域内树龄100年以上的野生茶树和栽培型茶树纳入保护范围,并规定行政区域内有古茶树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古茶树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资金用于古茶树的保护、管理、研究。此外,云南省还制定出台了《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强化保护管理原则方法及奖惩规定。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高山榕古树

2025年,云南省完成了古树名木数据更新工作,覆盖全省16个州(市)的百万余株古树名木。工作人员通过系统采集古树名木树龄、树种、生长状况等核心信息,为每一株古树名木建立“一树一档”精细化数字档案,实现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云南古树名木保护数字化、智慧化能力水平持续提升。《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发布实施后,为健全古树名木保护制度,云南省持续推进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正组织编制《云南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相关制度。

科学复壮 古树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统筹安排约5500万元支持各地开展古树名木抢救复壮保护示范工作。2022年以来,全省对484株古树名木开展了抢救复壮。今年3月,省林草局对2022—2024年度实施的古树名木抢救复壮项目质量和成效开展了调查,并将项目实施情况、调查报告录入全国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同时,由云南省公安厅牵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林草局连续3年组织各地开展打击整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的“春风”专项行动。

云南省坚持“一树一策”科学施救,通过土壤改良、围栏保护、生长环境改良、树洞修复、树体支撑稳固及枯死枝条清理等技术措施,高标准推进抢救复壮工作,总结出一批可复制的典型做法在全省推广。特别是针对部分历史人文价值较高、地区影响力较大的濒危、衰弱一级古树,省林草局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实地“问诊把脉”。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2023年起实施古树名木抢救复壮,构建起“一树一策”科学复壮、“一树一档”数字建档、“一树一人”责任管护的保护体系。红河州通过地下土壤改良、根系复壮、树体修复和营养补充等方式,增强树体稳定性;通过树洞修补、清理枯枝和内樘枝、病虫害防治等措施,让树体病虫害导致的损伤得到遏制,树体健康状况得到好转;通过综合治理古树地上环境,设立保护围栏和标识牌,减少人为破坏和干扰。

 

 

云南阳宗黄连木

昆明市建立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古树监测系统小程序,通过县(区)推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亟须保护的一级古树名木进行筛选,开展古树名木“一树一策”抢救复壮。全市古树已全部实施挂牌保护,同时对急需救治的古树名木实施了地上环境综合治理、土壤改良、围栏保护、封堵树洞、支撑、拉索、有害生物防治、截剪枯干、安装避雷装置、注射营养液等复壮工作。

全民守护 传承绿色文化遗产

2022年以来,云南省每年组织开展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集中宣介保护知识、政策法规和古树名木的珍贵价值。全省以主题宣讲、专题访谈、视频展播、图文展览、印发宣传册、发布倡议书等方式,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全方位宣传普及古树名木知识和保护管理措施。

各州(市)积极响应,结合地区实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各地结合义务植树的认种认养、志愿服务等尽责形式,以手机短信、简报、宣传标语、村村通广播、宣传车、文化墙、材料发放、技术宣传培训、科普讲座、现场咨询答疑等传统方式,及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多种新媒体途径,普及古树名木保护政策法规和科技知识,发布《古树名木保护倡议书》,积极营造热爱、珍惜、保护古树的浓厚氛围,形成了“保护古树名木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例如,昆明市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古树名木守护计划”,通过创作“古树爷爷”、“古树奶奶”吉祥物,上线点亮高德古树名木保护地图,举行“古树银发·乐活集”、“古树银发·美好定格”活动等,全面普及古树名木保护理念,提升社会关注度。

编辑:刘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