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云南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丨昭通推进冷凉山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

2025-07-14 18:45:20   来源: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改革与科技产业处、昭通市林业和草原局    分享到:
小竹子成就大产业
——昭通推进冷凉山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冷凉潮湿,成为我国竹资源富集区之一。近年来,昭通把南方优质小径笋用竹作为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抓手,在实践中形成了适合冷凉山区林下经济的发展路径,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小径级笋用竹产业基地。2024年,竹产业基地632万亩,投产359万亩,产鲜笋50.12万吨,竹材采伐利用41.9万吨,综合产值191.6亿元,投产区户均收入超3万元、覆盖区户均收入1.24万元。

谋发展明定位

相比其他省份发展材用竹毛竹、纸浆材丛生竹,昭通以高山冷凉区域小径级优质笋用竹筇竹、方竹为主。多年来,昭通坚持“笋用为主,全竹利用”,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一方面,围绕笋食品、膳食纤维、竹笋壳利用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强链补链,打造国内、国际一流竹笋品牌。另一方面,加快筇竹圆竹工艺家具、竹日用品、高品质活性炭、竹叶黄酮、生物质颗粒燃料、室外建筑材料等产品的研发设计,拓展延伸产业链。

抓资源挖效益

一是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按照县级建立技术专班、乡级建立技术培训机构、村级培养技术指导员的模式,加大对成林竹林丰产经营、笋径定向培育和未成林竹林抚育管护的力度,着力提高基地经营水平。二是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坚持投产竹林优先、节约用地、经济适用、群众自愿原则,持续加大集中连片基地管护道路建设,逐步实现规模竹林区管护道路全覆盖。三是强化典型引路。按照“一基地一方案”要求,采取“绿美+”产业措施,打造8个“绿美竹园”示范点和县、乡两级竹笋丰产示范基地,推进特色竹产业向标准化、设施化、多元化发展。四是推进组织化。借鉴福建南平、四川宜宾、浙江安吉等经验,引导社会资本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基地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经营水平。五是探索竹下种养殖。引进、推广竹下种植竹荪、食用菌,推广竹林混交模式。在地势平缓、交通便捷区域,推广竹下养鸡、养蜂等养殖业。六是拓展生态产品价值。以万亩竹产业基地为载体,打造一批集观光、采摘、康养为一体的产业综合产业园,大力发展竹编、竹雕、竹宴、竹文化等新产业新业态。同时,统筹竹林碳汇评价体系建立、管理机制创新、碳测定技术研究、碳权确权颁证等,积极稳妥发展竹林碳汇。

育主体强加工

一是优化加工链布局。在1万亩以上基地合理布局鲜笋蒸煮杀青和保鲜仓储初制所,在5万亩及以上乡镇布局竹笋初加工厂和竹材收购初加工点,在劳动力富集区精准布局竹笋(材)精深加工产业园。二是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加大企业联农带农、品牌创建等扶持,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重点把握收购、加工、销售三个关键环节,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从固定资产投资、竹笋收购加工销售、劳务用工、联农带农、品牌创建等方面,加大对加工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扶持,稳步提升就地加工能力。全市涉竹企业有省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三是完善招商引资政策。细化用地保障、资产投入、水电气网配套、环保设施、原材料保障等工作,建立健全扶持政策,为企业入驻疏通堵点、难点,实现加工产能倍增。

抓平台促创新

一是组建平台。对接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产品研发企业,搭建市级“产学研用”科研合作平台,成立筇竹研究院1个、专家工作站4个。与南京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曹福亮团队合作,搭建“产学研用”科研合作平台,全面推进科技赋能。二是重点攻关。聚焦竹笋生态保鲜技术、竹化学利用技术和高值新产品研发,在全竹利用攻关上取得重大突破。支持竹基新材料、生物医药、竹炭、以竹代塑、竹食品饮品等产品加工与推广应用。三是培育主体。加大对市场主体在产品研发、品牌创建、设备购置、工艺升级、冷链仓储、市场开拓、人才等方面扶持。支持竹笋(材)加工剩余物、加工废水(气)循环利用等项目建设。

打品牌拓销售

一是以品牌强化品质。实施品牌战略,持续抓好品牌建设和管理使用,大关县、盐津县、镇雄县分别荣获“中国筇竹之乡”“中国方竹之乡”“中国赤水源方竹之乡”称号,“大关筇竹笋”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授权使用企业6家。制定省级标准1个、市级标准3个。申报涉竹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认证有机基地110个119万亩、“绿色食品牌”示范基地32.6万亩。二是借宣传打开市场。成功举办第十九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2023云南镇雄·方竹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中国“南竹北移”学术交流大会等行业峰会,组织企业展销产品,外出招商引资,引导企业与国内大型营销平台合作,多渠道提升昭通笋用竹产业影响力。

 

编辑:吕赵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