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云南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怒江推进高山峡谷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

2025-07-21 15:19:31   来源: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改革与科技产业处    分享到:

高峡出特产 深山应无恙

——怒江推进高山峡谷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拥有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奇险和最原始古朴的怒江大峡谷。近年来,怒江立足大峡谷独特的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路径。2024年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33.12亿元,辐射带动就业21万余人,2.1万户8.3万名脱贫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让大峡谷成为全国草果的核心产地

怒江州以草果为林下经济发展突破口,先后制定《关于加快草果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扶持壮大草果产业。一是抓实一产规模化。推进草果种质资源圃建设,开展草果种质资源收集和开发利用。建立健全草果病虫害防治体系,补齐水利、田间生产便道、运输索道等设施短板。制定、修订《草果种植种子种苗繁育》等地方标准,提升草果品质。2024年,怒江州草果种植面积达111.38万亩,占全国55.7%、全省66%。二是抓好二产特色化。实施草果提质增效、草果产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研究等项目,提升草果质量;招引企业开展草果精深加工,拓展草果在功能食品、药品及天然日化等领域应用,40余种新品正有序推向市场。三是抓优三产品牌化。建设草果庄园,开发集休闲、观光、体验、康养等功能为一体的草果新业态,推进草果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深入宣传“怒江草果”品牌,积极开展草果“三品一标”认证,认证基地面积1.18万亩,3个企业取得草果有机绿色认证,“雪黎”“昂可达”牌草果获云南省“十大名药材”,注册“天境怒江”等39个草果商标,持续开展“怒江草果文化周”等宣介活动,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截至2024年,怒江州草果挂果面积达52万亩,草果产业综合产值达23亿元,带动16.53万群众(脱贫户占49.9%)人均年增收3438元左右。

林下草果

让大峡谷成为优质中草药的提升之地

一是资源开发集成化。重点开展林下中药材仿野生种植,推动中药材种植GAP管理,构建以灵芝、秦艽、石菖蒲等品种为主体,滇重楼、石斛、云木香等品种为延伸,多个品种野生药材资源为储备的中药材产业体系,形成集选育、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中药材产业链。2024年,怒江州共利用林地面积31.99万亩,种植各类中药材,产值达2.62亿元。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建成滇黄精示范种植基地,种植黄精370亩,带动197户农户(脱贫户占92%)就业增收,荣获“云南省滇黄精一村一品省级示范村”称号。二是利益联结组织化。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村集体+农户”和“企业+村集体+农户”等模式,把传统“单打独斗”劣势转变成抱团发展优势。福贡县上帕镇知子洛村通过流转林地,建成360亩秦艽种植示范基地,带动村集体及周边农户参与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农户获得流转费16万余元、劳务收入30万余元;贡山县普拉底乡仿野生灵芝种植获得收益74万余元,为6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各创收10余万元。

林下种植黄精 田玉梅 摄

让大峡谷成为名优土特产的培育之地

怒江大峡谷孕育了独特而神秘的土特产。近年来,怒江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和帮扶资金,将土特产与林下经济结合起来,培育了一批小巧精致、名扬四方的名优产品。一是因势利导,突出优势。利用林下空间,推广本土畜禽生态放养,引导养殖大户“靠山吃山”,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业活跃、联农紧密的“林养”发展体系。怒江州共建设国家级独龙牛保种场1个,独龙鸡养殖场2个,建成中蜂养殖示范基地128个,共利用林地面积13.12万亩,产值达4.58亿元。二是紧密联结,互助发展。探索“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建档立卡户”“基地+能人+建档立卡户”等方式,建成贡山甜蜜蜜、福贡里富、泸水古炭河、兰坪碧蜂等308家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增收。三是扶优扶强,培育品牌。引进和培育6家蜂蜜企业,建成日产5吨全自动蜂蜜加工生产线1条和“十万级”净化度生产车间1个,注册怒江野坝子蜜等25个怒江州土蜂蜜商标品牌,2023年贡山蜂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完善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发展机制,持续提高独有品种的产品影响力,与上海市5家企业签订高黎贡山猪产业合作框架协议,建成省级保种场1个、专家工作站1个,出栏达5.68万头。高黎贡山猪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老窝火腿”荣获云南省特色休闲食品类金奖。成功申报贡山独龙鸡、贡山独龙牛、贡山草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15个有机产品认证。

让大峡谷成为全世界向往的康养之地

充分发挥“秘境怒江·户外天堂”的特色优势,加快林下经济与旅游康养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消费带动性强的新产品、新业态。福贡县匹河乡老姆登村整合区域内丰富的生态、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构建以核心景区为龙头、乡村旅游为主角、非遗为推动、美食购物为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推动乡村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带动周边2334名群众就业增收。老姆登村旅游收入从2018年的292.9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87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8年的5950元增长到2024年的近2万元,先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泸水市探索“政府主导+高校智库+企业参与+村民主体”的乡村建设模式,打造三河古炭河自然村示范区项目,推出“观鸟+林下康养”新业态,自2022年10月投入运营后,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营收110万余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万多元。

编辑:李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