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王国”就是林下经济高地
——西双版纳推进热带雨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拥有北回归线荒漠带上仅存的热带雨林,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81.34%,动植物种类分别占全国的1/4和1/6,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森林博物馆”。近年来,西双版纳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为引领,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兼顾生态与生计、增绿与增收,逐步形成“林下有种植、林中有养殖、林间有旅游、林上有采集”的立体林业发展格局。2024年,西双版纳州林下经济产业面积达134.51万亩。
强化组织引领,政策提振产业
集中力量“抓”。高位强力推动,完善工作机制,印发《西双版纳州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西双版纳州林下经济专项规划(2025—2035年)》《西双版纳州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从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全力支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典型引领“试”。依托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橡胶产业优势,推广“林+药”特色林业产业发展模式,以山乌龟为代表,在勐腊县勐捧镇曼贺南村建成29亩母种繁育基地、1850亩林下扩繁基地;凤凰树下牛肝菌培育基地成效明显,年均产量达10吨、年产值60万元,实现林下经济从“单点突破”到“多点开花”。创新支撑“研”。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西双版纳药物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选育新品种,研发林产品采集加工新技术,加强林下种业创新、仿野生栽培、产品精深加工等科研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目前,采取“科研单位+国有林场+基地”合作模式,在景洪市国有林场建设傣药种质资源保存基地1个,预计建设面积1000亩,为资源调查、保育和栽培研究提供基础。
林下山乌龟种植
注重多点发力,培优扶强主体
做好要素保障。2025年,州委、州政府安排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元,通过先建后补的方式,推动各经营主体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西双版纳州培育发展林下经济企业超2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3家,带动就业近5万人,年人均增收3500元。夯实人才支撑。通过请进来教、走出去学,鼓励科技人员下乡帮扶等措施,全力培养林下经济专业人才,帮助合作社、林农等经营主体解决技术、生产、销售等问题,提高林下经济的组织化水平、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先后开展畜禽养殖、果树种植及加工、食用菌栽培等6个种植养殖项目培训。拓宽销售渠道。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优势,通过完善电商扶贫服务体系、致富带头人直播带货等方式,逐步向电商数字化转型。在区域公共品牌“象往版纳”企业店上线牛肝菌、澳洲坚果、咖啡等林下经济产品,为农产品提供展示、销售、推介平台,有效打通林下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助销产品年网络零售额超过10亿元。
聚焦融合发展,增绿促进富民
林下“种”。大力发展以种植药材、食用菌、蔬菜为主的林下种植业,建设以砂仁、滇重楼、滇黄精等道地优势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基地,林下种植中药材傣药南药面积达24.26万亩,综合产值9.07亿元。景洪市大渡岗乡依托万亩茶园资源优势,探索茶园套种澳洲坚果36万株,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园套种澳洲坚果示范区,建成日产50吨的澳洲坚果加工厂,实现种植户人均增收3300元左右。林中“养”。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家禽养殖,通过“养殖场+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重点支持发展林下牛、羊、鸡、鸭、鹅、蜜蜂等养殖,降低饲料投入和生产成本,走生态立体之路,实现林禽优势互补。2024年,林下养殖牲畜3.62万头(羽),林蜂养殖产值达5458.96万元,林下种养殖成了群众增收的大产业。林上“采”。创新采取“封山保育、人工促繁、包山养菌”等方式促繁育菌,加快推进西双版纳特有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库、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建设,建成景洪市野生食用菌促育促繁基地128亩,实现年产值9070万元。林间“游”。突出热带雨林、古茶园古茶树等主题,开发林药游、林菜游、林菌游等适宜模式,多元化推进康养、旅游、研学、运动等为主的森林旅游发展。2024年,以野象谷为代表的各生态旅游区关注度倍增,累计接待游客69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1亿元。随着雨林徒步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西双版纳州旅游新业态,打通了“两山”转化通道、拓宽乡村振兴之路。
林下种植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