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映着绿水,绿水点缀青山。8月,走进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远看,澜沧江奔涌的碧波从北而来穿林而过,云雾升腾缠绕于山间;近看,参天大树拔地而起、翠绿藤蔓盘根错节、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村寨炊烟袅袅……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在眼前掠过。
二十年来,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植“两山”理念,以绿水青山为底蕴,持续擦亮生态保护名片,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人防+技防”织密资源安全网,24小时守护绿水青山;林下经济激活生态价值,为乡村振兴插上绿色引擎;社区共建共管凝聚合力,共绘保护发展和谐篇章。森林覆盖率由建区时的45.30%提高到84.86%,红外相机多次拍到中华穿山甲和印度野牛,区内六个民族团结共同进步……以“两山”理念书写的鲜活画卷正在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缓展开。
久久为功守护绿水青山
早上七点多,曼点管理站的护林员沿着村寨的田间地头小道直走,一路走进曼点瀑布深处林区,开始一天的巡护。
同一时间的过门山管理站,护林员也沿凉水箐方向出发,去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将巨松鼠、纯色啄花鸟、黄绿鹎等物种及其生境、地理坐标、异常数量等数据记录在本子上……
“你看,镜头中的这群北豚尾猴站在枯枝上,有的蹦来蹦去,有的依偎在母猴的肚皮上,悠闲又惬意的样子。这些画面说明保护区内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扎实。”看着红外相机,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专业技术人员感叹道。
为保护好一江碧水、一片青山,多年来,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把生态保护摆在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位置,久久为功守护绿水青山。
多措并举抓好资源保护。念好森林防火“防、检、控、守、宣、备”六字诀,时刻谨记预防为主、检查跟进、落实严控、突显严守、强化宣传、立足准备,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保护区内连续28年无森林火灾发生,有效筑牢了森林防火安全墙;以“加大巡护力度、加强对外交流、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开展监测和重视宣传教育”五举措,全面强化森林资源管护,提升科研监管水平,确保保护区内生态资源安全;“1+N”模式(“1”即一支生物多样性义务保护队伍,“N”即社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种举措)以点带片、全面铺开,带动保护区村寨村民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来。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纳板河流域生态系统及其生活、生存在其中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总体呈正向增长。截至2023年,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已记录到维管束植物233科1177属2780种,记录到苔藓植物59科157属385种3变种3亚种,记录到大型真菌61科150属285种,记录到野生动物49目221科660属1027种;区内水鹿、黑熊、斑羚、苏门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个体及痕迹明显增多,表明其种群数量逐步增长;印度野牛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种群;纳板河水质水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了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显著,有效保护了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
生态优势赋能绿色发展
走进保护区资源植物繁育圃,可以看到成片的紫色姜、滇南风吹楠、茴香砂仁等青枝交错、郁郁葱葱,竹节黄、大驳骨、羊耳菊等新苗初长、生机勃勃。这块占地面积28.85亩的繁育圃,承担着种质资源筛选、驯化扩繁、种子种苗繁育保存等重任。
近年来,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依托“傣医药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及社区减贫示范项目”,探索傣医药“繁育+回归”模式,持续加强傣医药保护与社区群众科普宣传教育,推动傣医药利用和林下种植发展。
在保护区纳板村和桔子地村小组,纳板河管理局工作人员将180株西南猫尾木和800多株茴香砂仁苗木无偿提供给村寨村民,让他们自愿种植于村寨周边道路及橡胶林下,实现橡胶林套种。这既可以美化村寨环境,也可以增加村民收入。桔子地村民高兴地说,“今天种下绿美树,待到花开时就变成了发财树。”
红色玫瑰娇艳欲滴、金黄柠檬挂满枝头、嫩绿青菜郁郁葱葱、翠绿肾茶花开正盛……在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南角的曼吕村,一方方小小的庭院内种有各种花果树木,还有蔬菜和傣医药。发展庭院经济已成为保护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纳板河管理局因地制宜鼓励村寨村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及院落闲散的方寸之地,种植蔬果和经济作物,以送技术、送苗木、送资金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服务。这既盘活了闲置资源促进农民增收,还加快了美丽乡村和美丽庭院建设,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透过庭院这个“小窗口”显示了农业多元功能和美丽乡村的多重价值。
“保护区山好、水好,所以茶叶也好喝,好多外地人喝了之后都买一些带走”。保护区内护林员且图说道。回马河靠近保护区核心区,四周群山连绵、郁郁葱葱。得益于优良的气候、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且图的茶叶每年都可以带来几万元的经济收入。而在保护区周边的勐海县勐宋乡大安村委会上大安村,茶农的生意也发展得红红火火,线上和线下销量都很不错。曾是护林员的茶农说道,“纳板河保护区是资源,好多茶商来看到这么绿的山,这么好的风景就毫不犹豫地买茶。生态好、基础好,我们的茶叶才卖得好,所以我们要好好守护这个资源。”
“黑花生保底收购价一公斤在15元左右,种子由公司提供,大家愿意种的报名,我们这边统计好亩数后再去和公司沟通。”在保护区勐海县勐宋乡大糯有村委会,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正详细地与村民讲解花生种植事宜。保护区内土地资源丰厚、气候条件优异,种植出来的黑花生甜脆松软、粒粒饱满,每年都供不应求。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保护区管理局积极与相关企业对接,在种子、销路、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村民种植。这不仅可以盘活利用好闲散土地资源,还能为村民带来收入。
自纳板河保护区成立以来,就把生态保护和永续利用作为整体目标,以社区共建、共管、共享作为途径,发展与有效管理共赢的模式进行探索,在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道路上不断创新,让绿色发展成为保护区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底色。
共绘和谐共生发展篇章
雨后的清晨,薄雾笼罩在郁郁葱葱的胶林上空。回马河村小组的村民已开始一天的劳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割胶收胶。哈尼族妇女罗朵和她的四个姐妹拿起砍刀、背着竹篓,沿着熟悉的小路从村口走进林缘地带。一路上,她们欢快地唱起歌、聊着天,打算去采摘葛藤。采摘、剥皮、抽纤、晾晒、搓线、编织……不起眼的藤蔓在她们手中经历一场华丽蜕变,成为承载着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实用挎包。从保护区林间的青翠藤蔓,到村民肩头的实用挎包,一根葛藤的旅程,编织出一条取之自然、用之生活的哈尼族朴素自然观和民俗文化清晰脉络。回马河的村民用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和智慧证明,守护绿水青山与传承民族文化是相互交织的画卷。她们指尖跃动的,不仅是柔韧的葛藤,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诗篇,还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与担当。
蓝天白云下,巍巍群山间,芭蕉树叶在微风的轻抚下缓缓摇曳身姿,在保护区泡果地村小组的一块空白场地上,村民扎朵抬手轻轻触碰竹管,用嘴一吹,葫芦笙就发出婉转且悠扬的声响。葫芦笙曲调一响,拉祜族村民们便围成一圈,跟着跳起了芦笙舞。大家手牵手,或顺或逆绕着圆圈跳动起双脚,左脚一抬,右脚一放,后跟一点,脚尖微伸,有的身子往后倾倒,有的脊背往前伸直,有的身子微倾向左边,有的脚步一迈向前走,银铃般的笑声和整齐的脚步声不时传来。
近年来,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及文化振兴促生态保护为目标,在增强村民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意识、搭建村民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平台、推动村民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交流上精准发力,不断提升保护区内各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入脑入心。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纳板河流域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人人讲团结、民族一家亲”“纳板河,我的家”的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了血脉相通、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山林权属不变、行政区划不变、居民不搬迁,充分体现了保护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保护理念。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结合实际,与涉及的当地乡镇签订“社区共管联席会议制度”。用几十年的努力,建立完善了一整套具有纳板河特点的保护管理体系。建设了功能完备的管理局机关、四个基层管理站、一个宣传教育展示中心、一个与生物遗传资源相关传统知识的传习馆、一座森林防火瞭望塔,搭建了保护区信息化监测平台。邀请保护区内村民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并给予相应报酬。共聘用当地优秀农村青年152人次作为护林员,协助保护区巡山护林。成立一支由当地青年骨干、民兵青壮年组成的50人保护区应急扑火队。成立了一支由村民组成的12人的科研监测队伍和33支村级生物多样性义务保护队伍,实施对资源的有效保护,守住了保护区的底色,夯实了保护基础。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还创新融合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民族文化与人物风采,借助宣教设施、网站窗口、《纳板河》通讯等载体,持续向公众传递生态文明理念。同时,积极开展森林防火“五个一”进校园活动、外来入侵生物防控宣传、“候鸟保护”等常态化、品牌化活动,持续提升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认同感。
“美哟~美丽的纳板河,就是我的家,山清水秀四季如画。这里没有忧愁,这里没有悲伤,只有幸福快乐的歌……”一首《美丽的纳板河》,娓娓唱出了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守护与发展的故事。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践充分展示了“两山”理念的智慧:在注重有效保护好流域内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发展,以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探索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未来,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继续坚定践行“两山”理念,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一方水土,持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绿色路径,源源不断赋能乡村振兴,在谱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美画卷上深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