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通过优化管理机制、创新技术应用、强化部门协同,积极践行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大力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与草原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创新技术,强化生态保护意识。云南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贯穿于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的全过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山市隆阳区采用无人机运输、轨道小车等低干扰施工方式,效率提升30%以上,最大限度减少生态影响。
二是强化监管,破解实施难题。开展“四不两直”实地调研,建立问题清单与整改销号制度,坚决整治“未批先建、野蛮施工”等行为。搭建部门协同管理平台,实现林草、能源、发改等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全面提升项目全过程管理效率。
三是智慧赋能,实现草光互补。运用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构建生态监测系统,监管响应效率提升50%以上。大理州剑川县通过实施板下人工牧草种植,年增牧草产量290吨,板下放牧可帮助每户牧民节省饲料支出4000元。
四是部门协同共治,形成长效保障。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机制,实施联合指导和信息互通,实现项目从前端选址论证、建设期监督服务到后期生态修复的全链条高效管理,确保项目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通过作风革命和效能革命深度融合,切实提升“草光互补”项目建设和运营质量,形成新能源与草原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下一步,云南省将继续深化效能改革,推动绿色能源与草原保护深度融合,为全国提供更多云南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