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均年收入增加到10万元、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到43.7亿元、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得到保护……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的云南迪庆普达措国家公园,“里子”与“面子”并重、“颜值”与“内涵”齐飞,让各地游客真切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生态之美、民族之美、和谐之美。
位于滇西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普达措国家公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08年以前的自主开发阶段;2008年—2015年国家林草局指导下的地方政府主导建设试点阶段; 2015年至今国家层面主导的体制试点阶段。三个阶段折射反映了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从无序到有序、生态旅游从粗放到规范、生态环境保护由弱到强、社区民生由贫困到小康的巨大转变。
迪庆于2007年6月依托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通过制定“一园一法”、编制总体规划,依法依规开展建设管理。随后,云南省制定出台了全国大陆首个国家公园地方性法规《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
2013年,中央正式做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战略部署。2015年,云南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普达措与北京长城、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浙江钱江源、等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一同站在了体制试点的新起点。
对照新要求、新任务,普达措国家公园面临着“打碎了掰开了重新再来”的巨大挑战,对基本成型的模式破旧立新,对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重新分配,重整旗鼓再出发,直面问题、解决问题。随着体制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云南省政府印发了《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重点任务分解方案》,明确理顺管理体制等12项重点任务和完成时限,并具体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2020年2月,省委编办正式批复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划归省林草局垂直管理,明确了省林草局对国家公园范围内各类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综合执法等多项职责。
秉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自然遗产”的理念,普达措国家公园在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141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将保护面积扩大到602平方公里,把更大范围的森林、湿地、草甸、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地质遗迹、传统民族村落等纳入保护区域。及时修编《普达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合理划定核心保护区与一般控制区。制定产业准入清单,及时关停公园范围内的尾矿库并开展生态恢复。
通过国家公园建设,数千名原住居民保护意识普遍提高,从“要我保护”转变为“我要保护”,他们参与到生态管护、巡护监测工作中来,为访客提供环卫、解说、餐饮等服务。遵循严格保护、适度利用的原则,普达措国家公园走出了资源有效保护永续利用的新路径。
监测表明,从2006年建立至今,普达措国家公园未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空气质量保持一级,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游客随意出入、人马任意踩踏、管理粗放无序、社区发展落后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中甸叶须鱼、黑颈鹤等珍稀物种栖息地得到恢复,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2016年以来,普达措国家公园利用中央预算内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湿地保护与恢复资金共计1.1亿,新建了175公里的巡护步道及生态栈道、3个管理站、4个观景点、31个休息点、352块标识标牌,实施了2万余亩的封山育林和植被恢复,建设了资源监控平台,完善了界桩界碑、安防监控、森防监控、污水处理等设施;组织60余名专家历时半年完成了10个专题科学考察,全面掌握普达措国家公园范围内的重要自然资源本底和生态状况,完善了特许经营、生态补偿等10余项机制与制度研究;吸引社会资本2400余万元建设了免费开放的科普宣教中心,改造建设自然教育基地;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云南大学等单位合作建设野外科学生态站、草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