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当地时间7月24日傍晚,苍山洱海的湛蓝映入了世界湿地保护的聚光灯下。
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会场,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剑郑重接过“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证书。
自此,大理这座以洱海为魂的高原之城,正式跻身全球湿地保护最高荣誉殿堂,成为云南省首个国际湿地城市,与全球73座湿地之城并肩。
十年磨剑,终成典范。这一刻,是大理守护“母亲湖”的深情回响,也是大理响应“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倡议、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汪洱海 半部湿地诗篇
“洱海碧波映苍山,湿地风情入画来”,从来都不是虚妄的辞藻。
站在双廊古镇的观景台眺望,24487.33公顷的洱海风光无限,如一块被阳光吻过的碧玉,静卧在173860.52公顷的大理市国土上。
洱海,占据全市湿地体量91.43%,既是大理湿地的“心脏”,也像澜沧江—湄公河水系的一枚翡翠纽扣,将山、水、林、田、湖、草、城缝缀成一幅流动的生态画卷。
罗时江的芦苇荡里,白鹭与秧鸡在晨雾中跳着圆舞曲;才村的浅滩上,海菜花把水面铺成碎银般的星空;海东的柳树林边,退休老人正用手机记录新来的红嘴鸥……这些散落的湿地“毛细血管”,与洱海主湖相连,让大理15.40%的湿地率有了具体可感的模样。
洱海之美,还在于它鲜活的 “生命力”。
2020 年,湖底的苦草与黑藻悄然扩展领地,33.14 平方公里的水生植被铺展在湖底,13.2% 的覆盖率创下近 15 年新高;银鱼等入侵物种渐渐退去,生物量削减超60%,鲢鳙鱼在清澈的水中摆尾……
千顷澄碧的洱海,是苍洱大地上最动人的自然情书。
十年守护 让“眼睛”重放光彩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这句刻在大理人骨子里的承诺,写在环湖的每寸土地上。
曾几何时,沿湖排污口让湖水蒙尘,过度养殖让水草枯萎。2015年起,大理以 “壮士断腕” 的勇气开启洱海保护治理新征程。
2018年,《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方案》落地,红线、蓝线、绿线划出生态禁区,100米、30米、15米的退让,不是妥协,是给自然留足呼吸的空间。如今,洱海湖滨已被芦苇湿地与摇曳的鸢尾菖蒲覆盖,129公里的廊道如绿色丝带延展,“人退湖进”的故事在风中生长。
看不见的守护更动人。2686公里的污水管网如大地的静脉,将城乡污水引入1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与84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0 万个化粪池连起的,是村民 “不让一滴污水进湖” 的默契;“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镇乡清运、市处理” 的链条上,“洱海卫士”与志愿者、广大群众捡拾垃圾的身影,拼成全民共治的温暖剪影。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是一场绿色蜕变。“三禁四推”让化肥农药淡出田畴,“稻鱼共生”让稻田变成微型湿地。43个规模养殖场关停搬迁,3921头生猪、338头奶牛远离湖畔,换来的是海菜花的生机与稻田蛙鸣。
94.13%的湿地保护率,是大理用十年时间为 “母亲湖” 织就的生态铠甲;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生态之治”,“洱海经验”“大理模式”更成为高原湿地保护的中国范本。
荣誉之外 是更悠长的共生曲
“国际湿地城市” 的认证,不是终点,而是大理与自然对话的新开篇。
2024年,6955.46万人次的游客在大理遇见的,不仅是苍山雪映洱海月的景致,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图景:渔民变身生态讲解员,农家乐以海菜花入馔,扎染布上的水鸟图案里藏着白族人与水共生的智慧。当年1138.1亿元的旅游收入,正是生态馈赠的注脚。
湿地是“地球之肾”,大理的实践,让这颗“肾”充满了生命力。它证明,当一座城市懂得与湿地共生,山会更青,水会更绿,文明会更绵长。
洱海的湛蓝,属于大理,属于中国,更属于珍爱湿地的全人类。
当高原明珠的波光汇入全球湿地保护的星河,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正从苍洱大地,迤逦伸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