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云南林业02(303)
P. 62
护林人 . 风采录 INVESTIGATION & INNOVATION
调查研究·研究
田茂兴,念呈勃,黄瑞(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社区共管及其意义浅析
1
保护区的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
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自然保护区是
被动式的保护,即对保护区进行封闭 保护区概况
式保护,仅关注野生动物、以自然植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被为主的生态系统的价值,而忽视了 成立于 1991 年,位于云南省西双
[摘要] 自然保护区内的“文化沉积”(文化 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地理坐标为
沉积是指在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中, 北 纬 22 °04 ′~22 °17 ′, 东 经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人与自然
人类基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创新努 100 °32 ′~100 °44 ′, 总 面 积
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自
2
力而在某一地区形成的物质文化与非 26 660 hm 。保护区以山地为主,
然保护协调统一,才能充分调动自然
[1]
物质文化景观) ,对保护区内的人 最高海拔2 304 m,最低海拔539 m,
保护区内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员采取迁出的办法来管理。仅就自然 年降雨量 1 100 ~ 1 600 mm,年
经过 30 余年的探索,纳板河流域国家
保护地来讲,一个地方的自然生态,
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将居
是人类与自然长期互动、天人合一作
民转化为保护主体,有效缓解了资源保
用形成的结果。在没有对保护对象造
护与利用的冲突。但野生动物肇事、政
成巨大压力以至于威胁到生态平衡的
策协调不足等问题仍需通过立法完善、
前提下,鼓励支持保护区内居民参与
自然教育和共管模式优化加以解决。
保护区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生
以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
分析其社区共管模式特色及存在问题,
处、协调发展,脱离经济发展而强调
提出构建完备的保护区管理体系,促
自然保护或强调经济发展而破坏自然
进自然保护地法制体系化发展,加强
都是片面的观点。按照新的观念,只
公众自然教育,积极开展社区共建共
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保护问
管工作等建议。
题,保护区内的居民获得经济利益的
同时,人们才会主动参与环境保护。
[ 关键词 ]
多年来,纳板河保护区运用生态学的
自然保护; 原理,在保护区内实施生态农业、生
生态文明建设; 态林业、生态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
社区共管模式;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已初见成效。
60 | YUNNAN FORESTRY